近期,有比利時媒體援引數據稱,中國在比投資為當地創造了18,500個工作崗位,而每100個當地雇員就創造出1億歐元的收入。如果數據可靠,中國對比投資展示出了強大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還有媒體報道,部分中東歐國家正面臨勞動力短缺,這部分得益于中國在制造業方面增加投資,以及歐盟的經濟蕭條宣布告一段落。舉例而言,在過去五年中,華為在歐盟創造的工作崗位倍增,很快將超1.2萬。
上周,比利時和匈牙利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員國,這意味著亞投行70個成員中,有三分之一來自歐盟。亞投行的發展道路表明成員之間的合作將深化,使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洲際合作更加緊密。
中歐間緊密的經貿合作在歐盟悲情慶祝成立六十周年之時更顯重要。如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所說,在英國正式啟動脫歐程序,而特朗普總統領導下的美國政府亦是缺乏定數的背景之下,歐洲領導人們的心情是憂郁的。
但是,在歐盟委員會近期對中國在歐投資活動采取更加嚴格的評估程序之后,歐洲議會的一些議員在動議對能源、供水、電信等“戰略領域”的外商投資予以密切監管。
許多觀察家認為,此舉旨在針對中國。因為按照歐洲政客的說法,歐盟企業并未擁有中國企業在歐所享有的同樣的市場準入,而這些政客甚至聲稱歐盟在中國的投資正在下降。
事實上,在享受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優惠待遇之后,歐洲以及其他外國投資者開始與中國本國投資者一樣對待。并且,由于歐盟在中國積累下來的投資已經相當巨大,維持既有水平甚至略有下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就擴大海外業務和投資而言,只要翻翻雙方的經貿史就不難發現,歐洲才是老手,而中國是后來者。鑒于這些事實,當下或許正是中國和歐盟商討減少分歧、制訂新的雙邊經貿戰略的大好時機。
值得贊賞的是,歐盟認為中國正在推進全球化,而世界需要對此支持。的確,作為近年來推進全球化的引領者,中國一直鼓勵海外投資、提供全球公共產品。
不過,盡管歐盟在歷史上是區域一體化的推動者,但現在正顯露出實行保護主義、以保護本土企業和產品的苗頭;但是,大多數成員國和歐盟企業對此不予支持。倡導全球化不僅僅是中國的責任。歐盟、美國以及其他全球化參與者應該比中國更加積極主動。
中歐伙伴關系比較獨特:在艱難時期,雙方的合作更加緊密,而在正常時期則并不一定如此。仔細考察中歐在全球金融和債務危機時期的互動便可證明這一觀點。
無論如何,歐盟當下應優先做的是采取迅速、堅定和戰略性的措施來確定新的對外合作方向——如確保中國在歐投資不斷增長——以使中歐合作伙伴關系來幫助克服歐盟困難。
歐盟應當意識到,在當下這一關鍵時刻不支持和中國推進積極的經貿政策將犯下錯誤。
原因很簡單:中國企業創造的更多的就業機會將使更多的歐洲人,尤其是那些努力生活得體面的青年人,對歐盟更有信心。
(本文發表在3月28日出版的《中國日報》上,作者為歐洲分社副社長付敬。實習記者鄭錦強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