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明珠女士聊了幾個小時藝術品投資之后,我決定今生都不會“投資”藝術品了。
在京城寸土寸金的金寶街上,有座古色古香的低矮建筑,門前有座顯眼的賽馬雕塑,后面就是富貴的北京香港馬會會所,我和林明珠女士就在這個充滿了藝術和金錢氣息的地方聊了聊藝術品投資。
猜想林女士是想純粹聊聊藝術品的,但凡俗如我,在這個話題后面加了“投資”兩個字。一直在聊藝術品的投資價值。
林明珠是香港著名富豪林百欣(前任香港麗新集團主席,亞洲電視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與三太太顧瑞英之女,家境自不必多說,從見面那天她的服裝、首飾和發型都能看得出她的品味和背后支撐其品味的財富。
她十一歲就被送去英國留學,在國外期間,她開始對藝術品產生濃厚興趣。
1992年在香港中環開立第一間“對比窗藝廊”,成為首家在國際范圍內專門推廣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的機構,后來又相繼在上海、新加坡開設畫廊,名為“藝術門”。
林明珠女士
我小時候學過幾年美術,長大后雖然沒有從事相關職業,但一直對藝術品有種情愫,沒事兒喜歡去畫廊溜溜。在國內,其實很多人收藏藝術品,尤其是畫作,更多是為了投資升值,我開門見山地問這位資深收藏家林女士,現在是不是投資藝術品的好時機。
她很實在地說:“2016年的藝術品市場很差,2017年會更差?!?
如今國人面前的投資渠道和國人手中的財富的確不很匹配。不論是過去的十年里因為房地產暴富的人們,還是借著國家紅利讓個人財富以火箭速度增長的大量企業家們,除了在世界各地購買房產,投資藝術品成了他們借以保值自己財富的方式之一。
然而,多年浸淫在歐洲和中國藝術品圈的林女士說,在她看到的中國的藝術品購買者中,年紀長些的人購買藝術品是為了投資,而大部分年輕的富二代購買藝術品是為了面子。
“其實,中國買家現在依然很難欣賞到大量的國外有價值的藝術品,因為很多國外的藝術品并沒有機會進入中國。如果想看到并購買它們,只能是親自去香港,或者歐洲,”林明珠說。
不難想象,對于手里有大量資金但是對藝術品了解不深,僅僅是出于喜歡,或有財富保值需求的中國買家來說,且不論他們有沒有時間去現場,就算去了現場,由于知識和經驗的欠缺也很難拍有到潛力的作品,最好的策略不外乎跟拍。
然而,當藝術品變成了一件商品,還是眾人期待其升值的商品,就很難抵擋得住惡意炒作。
我們可以把一件藝術作品比作一個上市公司,他們都可以在市場上被公開交易,就像一個公司的股價可以被資本幕后操控一樣,藝術品更加可以。當這件藝術品的作者被刻意吹噓得超過其本身價值,作品被拍賣行賣掉之后,它的絕對價值將很難保持,意外很多,風險也很大。
比上市公司更可怕的一點是,也正如林女士所說,股票市場起碼還有證監會監管,而藝術品市場由于其國際性、流動性和不確定性,并沒有統一的監管機構。
我當然好奇林明珠女士這樣一位從出生就不需要為錢發愁的人,是如何購買藝術品的,有沒有上過當,虧過錢。
問完我就后悔了……
她說:“我從來不投資藝術品,我只是去買我喜歡的藝術品。我把它們收藏在我的畫廊里,從來沒想過有一天增值之后賣掉?!?
這就是一個需要工作謀生并平衡收入和支出的人和一個從出生就財務自由的人對于藝術品理解的不同。
在我眼里,一件動輒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畫作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投資,如同房產一樣,希望能夠帶來財富回報,然而對于林女士和像她一樣的藝術品收藏家來說,衡量的標準不是增值與否,而是自己是否喜歡。
隨即,林女士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觀點,藝術品投資如果沒有正確掌握,會傷害到藝術和藝術家本身。
我不禁回憶,小的時候,我們看一幅畫,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長大了,我們再看一幅畫,則開始想它的價值幾許,現在入手,幾年后回翻倍升值。
也許,這篇文章的題目若沒有“名媛”和“投資”兩個字,很多人都不會點進來花時間去讀,藝術本身在今天是那么沒有吸引力,我們的生活和生活里本來應該擁有的藝術性就這樣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消失殆盡。
文章開頭,我說我今生都不會“投資”藝術品了,藝術的東西無處不在,一盤一碗,一盆花,一張椅,都自有韻味在其中,若我喜歡,我購買、使用并收藏 ,就如同林明珠女士買動輒百萬千萬的畫作一樣,而我心中,是決不再會有“投資”的愿望了。
關于作者:杜娟,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