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鐵路、中國通信等一張張亮麗名片的遞出,中國制造、中國服務正越來越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歡迎。今天,通過中國制造體驗中國速度、感受中國發展,已經成為人們讀懂當代中國的重要方式。
制造業是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缛?017年,中國制造向世界亮出一張張創新名片:高鐵、核電等裝備跨洋過海,神舟飛船、天河計算機、北斗導航...一個個響亮的中國品牌,是“中國制造”自主創新的見證,也是國際市場上閃光的“中國名片”。即便是懷著挑剔的目光來打量,今天的中國制造也令人刮目相看。當前,“中國制造”在前沿領域創新持續加快,一批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將引領新的產業,開拓新興市場。
創新永無止境,挑戰永不止息。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中國制造既有著耀眼的光環,也不無轉型的陣痛?!昂蟀l優勢”、“比較優勢”等紅利逐漸用盡,如何找尋新動力;產能過剩、成本高企,如何實現效率和價值的提升;區域間、行業間發展不平衡,如何協調發展...“中國制造”面臨的問題都需要在創新中求解,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觀一葉可知秋。曾經,中國游客在國外搶購馬桶蓋、電飯鍋之類的新聞不絕于耳。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從國外購買回來的產品,有很大一部分正是中國生產的。當“爆買”在境外成為熱詞,市場向中國制造提出了愈來愈迫切的課題:在全球采購、全球營銷的大環境下,“中國制造”究竟是淪為只為他人做嫁衣的生產制造商,還是奮起直追成為能和國際企業同分羹、平起平坐甚至將其超越的優秀企業,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重要難題。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擦亮中國制造的新名片,創新驅動是立業之基。掌握了核心技術,提升了自主創新能力,就能有底氣、有議價權。從國際上看,全球價值鏈正進入新一輪調整升級周期。發達國家為復蘇經濟,紛紛開始回歸制造業,實現“再工業化”。比如美國實施“先進制造業”戰略,德國推進“工業4.0戰略”,英國和法國分別實施了“高價值制造”和“新工業法國”戰略。而發展中國家也加快了融入中低端制造環節的進程。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沖擊下,創新發展是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的強勁引擎。
進入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社會熱詞。對中國制造而言,把脈“供給側”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正是深層癥結所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雖持續快速發展,但一直大而不強,量高質不高,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表面上看是產能過剩,本質上是供給側出現問題。因此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仍然艱巨。首先,應該重點加大對“綠色制造”行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對新能源汽車、環保、現代農業等產業給予政策傾斜,制定扶持標準,打通融資渠道,讓真正高端的“綠色制造”發展起來。其次,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企業,不能“等、靠、要”,要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為振興實體經濟貢獻力量。最后,整個社會都應該重視“軟實力”,倡導“工匠精神”和“制造文明”,這也是華夏文明能夠屹立于世界的核心基礎,應該讓這種精神深入每個人心中。
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激蕩著億萬人民共創未來的澎湃激情,“中國精造”的雄起更是連接著全中華兒女的民族驕傲感。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識凝聚起13億人不懈奮斗的磅礴力量,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精造”的機遇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未來正在到來,在創新潮流中鳳凰涅槃的中國制造,將給世界帶來更多驚喜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