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李洋  >>  正文
    李洋:但將榮辱連家國,未敢豐盈忘苦寒——記河東李家
    李洋
    2017年07月12日

    2017年6月15日,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閆景村李家大院,李道行,字子用,與英國夫人麥克蒂倫的塑像,背后為英國夫人樓。  李洋 攝

    山西萬榮縣的李家大院,論規模10萬平米不如榆次的占地60萬平米的常家莊園,論精巧前后建了60年不如建了300年的靈石的王家大院,論名氣不如早年因影視劇走紅的祁縣的喬家大院。

    從五十年代到文革結束,山西很多大院都被部分拆掉了,騰挪出建筑材料建禮堂、學校、劇院、食堂等公共設施。李家大院也不例外,原有20組院落,拆掉了9組,但現存的這11組院落卻是山西大院中被當地老百姓保存得最好的。

    在文革期間,很多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很多石碑和牌匾,都被當地居民用各種方法保存了下來。他們在磚石木雕上抹上泥土,刷上流行的標語。他們把石碑沉入池塘,把牌匾搬回家做床板。因為他們覺得這座李家總有正名的一天。

    盡管1938年日軍侵占萬榮后,這座大院的主人們四散逃難,再也沒有回來,但歷代村民對李家大院的保護始終沒有停止,這種代際傳承源自他們對這個家族行善往事的感念。

    建筑,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文化的載體。通過院落的布局和朝向,即使是外國游客也能體會到那些曾經居住于此的家族中的等級和宗族文化;通過院落功能和結構,參觀者能夠感受到幾百年間晉商生活中的憂思;通過充滿宗教意味的雕刻和裝飾,游客能體會到那幾代人的憂愁、期盼與歡樂。如果不了解李家的歷史,那么參觀這座晉商宅第與參觀山西的其他大院就不會有什么明顯的差別。

    李家有一面“善”字墻,整面墻上有磚雕的365個字體各異的“善”字。李家大院現存的楹聯匾額多達上百處,大都提醒家人勤儉行善。李家的歷史是一部清末民初的民族工商業發展簡史,也是一部家族的行善史。

    李家大院所在的萬榮閆景村位于晉南地區,是陜、晉、豫三省交界的地方,這里是黃河從黃土高原進入華北平原的拐點,歷來是文化和商貿交匯的十字路口。萬榮地處河東,李家也叫河東李家。其大院的建筑風格也融合北方和徽派的特征,這在山西大院中并不多見,有雄渾寬廣的震撼,也有小家碧玉的情懷。

    相比其他晉商,李家發跡較晚,祖上從陜西逃荒來到晉南。從19世紀20年代,第十三代“文”字輩開始,擺賣土布、籮筐、簸箕。這三樣一直掛在李家的祠堂墻上,警醒后人不要忘本。

    1823年的一天,李文炳在集市上了解到陜北靠寧夏、內蒙一帶的“三邊地區”(靖邊、安邊、定邊),土地貧瘠、天氣寒冷,不能種棉花,多數人衣著襤褸,幾口人合蓋一床破棉被的狀況比比皆是。當地對土布需求量大,價錢比農耕發達的晉南高好幾倍。他傾其所有,組織馬幫,跑“三邊”販賣土布,獲利頗豐。

    1827年在定邊縣開設店鋪,同時在晉南收購河南、湖北來的土布、茶葉、藥材,販賣到“三邊”,又把當地的皮貨和藥材運回晉南銷售,后在閆景村開設“敬信義”商號,從游商變為坐商,講究義字當先,用人得當,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隨后第十四代“敬”字輩和第十五代“道”字輩是李家生意的黃金時期,從1862年延續到1937年日軍來犯。兩代掌門人分別是李敬修和他的長子李道行。鼎盛時期,李家在全國15個省區的40多個市縣經營有100多家店鋪,西到喀什,東到上海,北到呼和浩特,南到長沙。雜貨、食品、藥材、紡織品是李家的四大拳頭商品。

    第八代時候,李家從陜西逃荒來到閆景村,當地人對他們很好。李文炳之后,家境轉好,歷代當家人秉持了仗義疏財、廣做善事的傳統。這一傳統隨著財富的積累被逐漸發揚光大。李家在1877年旱災、1894年洪災、1900年旱災、1928年旱災、1929年旱災和1938年洪災中組織過六次大規模的賑災救助活動。最后一次,是在逃亡過程中舉債救災。

    李家開設粥場,不限量,吃飽為止,粥要稠到碗里插根筷子要能立住的標準。李家的賑災粥場不是短期的,要開到來年麥收,農民有了余糧,才算結束。

    李家行商路上遇到的乞丐、難民,或者那些登門乞討的窮苦人,李家有規定不會讓他們空手而歸。

    李家這座大院建筑質量極好,很多細節獨具匠心,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家以工代賑,延長工期,多給工錢,施工隊感其恩,全部拿出絕活,不敢半點馬虎。李道行宅子里有面精致的花墻,每個方塊雖然是由普通磚瓦拼接成,但每組圖案絕不重復,而且異常堅固,在山西大院中絕無僅有。

    財富聚集,大多用于拓展買賣,行善和投資當地教育,李家家法嚴格,嚴禁奢靡。李敬修1918年去世前,堪稱“晉南首富”,但他的隨葬品只有幾匹土布,象征李家白手起家的根基所在。文革初期,紅衛兵挖開他的墳墓,試圖找到金銀,但最后悻悻而走。

    值得一提的是,李家最后一代當家人李道行,他1907年至1914年曾留學英國在位于蘇格蘭的皇家實業學院學習紡織,并娶回一位英國夫人麥克蒂倫(可惜麥氏1918年病逝于家中,她的溫良嫻淑、熱情純真得到了鄉里的廣泛贊譽),兩人育有兩男三女,后來還收養了一個李道行在街上遇到的一個孤兒,視若己出。此外,李道行的院子也是山西絕無僅有的中式與哥特式融合的大院,室內裝潢是英式風格。

    李道行大力倡導工業化,對家族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革,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若非日寇來犯,李道行很有希望完成李家從農到商,從商到工的轉變。在李道行舉家逃亡之前,一直沒有停止捐獻錢財和武器,積極支持抗日。就在他們離開閆景村前,李家大院依然在擴建。

    1938年到1945年日軍長期在李家大院駐扎,后作為地方政府辦公用地。解放后,李家大院長期被用作學校,08年后辟為景點,李家的后人現在遍布全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偶爾有后人來參觀,按著族譜上的分支,尋找自己的位置。

    很多當地村民說,李家行善影響了當地的民風和家風,幾代人過去了,這種影響依然存在。

    萬榮縣李家大院文化研究顧問張剛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清末民初那個動蕩的時間段內,李家的生意能夠蒸蒸日上,行善功不可沒。行善一定程度上也為其經營生意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緩解了當地的社會矛盾,改善了鄉民生活,凈化了家族心靈,是一舉多得的理智選擇。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記者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