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創新合作推動中德關系更高水平發展
    陳新光
    2017年07月30日

    德國是歐盟核心大國之一,也是中國的全方位戰略伙伴。中德建交45年來,尤其是2014年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后,中德關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深化了中德政治互信、拓展各領域務實合作,尤其是全面提升了中德創新合作水平,推動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和創新合作再上新臺階。

    中德經貿關系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合作格局

    中德互為重要貿易伙伴,經貿合作成為兩國關系的壓艙石。中德同為制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兩國經貿關系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格局,正處于提速升級的新階段。德國看好中國市場發展潛力和經濟增長前景,中方也重視引進德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建交45年來,中德兩國經濟的高度互補性使得經貿合作具有先天優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并作為中德關系的“發動機”和“穩定器”。2016年中德貿易總額約為1700億歐元,再創新高,中國首次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德貿易額在德國外貿總額所占比重也由2015年的7.5%升至7.9%,雙邊貿易占中歐貿易的30%,超過中國和英國、法國、意大利三國貿易的總和,而德國對華出口相當于其對韓國、日本、印度出口之和的1.6倍。

    近年來,中國對德投資不斷增加,呈明顯上升趨勢,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6年中國對德直接投資為29.45億美元,同比增長258.6%,首次超過德國對華直接投資。這反映出中德經貿關系中的一些新特點。與德國對中國投資相比,中國對德投資起步較晚,基數較小,雖然近年來投資額增長較快,但中國對德投資總量仍不到德國吸引外資存量的1%。截至2016年底,目前,在華德企達到8200家,合同金額760億美元;在德中企達到2000家,累計投資約80億美元,投資領域更寬、主體更加多元、形式更豐富。

    中德創新資源稟賦高度互補,合作潛力巨大

    當前,全球經濟格局面臨深刻調整,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為各國創新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德國基礎研究領先,科技實力雄厚,發明創造眾多,工匠精神蜚聲世界,是公認的創新強國。中國市場規模巨大,人力資源豐富,產業體系齊全,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在創新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德創新資源稟賦高度互補,可謂創新合作的“黃金搭檔”。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與德國“工業4.0”“高技術戰略”等發展戰略深入對接,兩國在創新合作領域將催生眾多共享空間。

    中德創新合作不局限于科技,而是貫穿經貿、社會、人文、生態、安全等各個領域。在創新實體方面,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多達1300家,占全球近一半。中國有數十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中德雙方打造更緊密的創新伙伴關系,在創新合作中實現知識和價值的倍增、創新效率的倍增,以創新升級促進中德全方位合作升級,以應對新技術沖擊和全球性挑戰,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大發展。此外,兩國人才交流日趨活躍,超過4.5萬名中國學生在德深造,在華德國專家達3萬人、留學生超過8200人,民間交往逾200萬人次。

    中德建立起“黃金搭檔”創新合作關系

    早在2014年,中德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決定以“共塑創新”為主題,建立互信互利共贏的創新伙伴關系,開展工業、金融、研發、城鎮化和交通體系、農業和食品等多個領域的創新合作。三年來,在兩國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中德創新合作邁出堅實步伐。兩國有關部門分別發表《中國戰略》、《德國戰略》,開創了大國科技合作的先例,兩國合作建設的首條“工業4.0”示范線在沈陽落地,同時,遍布沈陽、青島、蕪湖、揭陽、太倉等城市的中德產業園區各具特色,蓬勃發展,正在成為中德創新合作的新高地,并成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創新合作的典范,也是“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對接的果實。

    在創新伙伴關系定位的引領下,合作重點圈定為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政策的對接與交流,并推進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合作,包括行業標準、電動汽車的安全保障及清潔出行等。中德雙方在推動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引領綠色可持續發展、共迎新一輪產業革命、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及雙邊科技創新深度合作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合作潛力,具體合作領域包括電動汽車、未來城市、清潔水、半導體照明、生物技術及高速軌道交通等。政府間的溝通磋商,繪就了兩國創新合作的藍圖,正在形成網絡式、集群式創新合作平臺,催化了兩國創新合作的新局面。

    中德創新合作有明確市場導向,并取得了碩果

    當前,中國矢志不渝地推進經濟增長轉型,加快創新驅動,需要進一步加強與發達經濟體合作。歐洲發生主權債務危機以來,德國在危機中也逐漸成為歐盟事實上的主導力量。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與包括德國在內的各國加強政策溝通和發展戰略對接,共同實現綠色、包容和可持續的增長,這與德國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倡導在G20框架下開展全球經濟治理,可謂殊途同歸。中德兩國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在生產自動化、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方面具有堅實的合作基礎,更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如今,德國是世界上向中國轉讓硬件技術最多的國家,德國具有競爭優勢的汽車、化工、電子電氣等行業大型企業是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它們大都在中國建立了研發中心,并且與中國的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機構展開了深入合作,在前沿領域催生了一批重量級研究成果。在交通運輸領域,德國大眾、寶馬、奔馳三大汽車廠商的三分之一產量來自中國,中國的高鐵技術在西門子的技術上有繼承有發展。中德雙方深化創新伙伴關系,打造創新政策平臺,對接創新和高科技發展戰略,促進大中小企業在重點領域加強互利合作,深化高等院校和職業教育合作,推動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和創新合作再上新臺階。

    (作者陳新光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