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完善創新合作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迎來歷史發展機遇
    陳新光
    2017年08月09日

    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以開放性、創新性、宜居性和國際化為最重要特征,也是世界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標志。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經濟總量的約60%來自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世界著名的“三大灣區”依次是美國紐約灣區、日本東京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2015年三大灣區的GDP分別達到1.4萬億美元、1.8萬億美元和0.8萬億美元。作為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的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有望成為世界第四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由“9+2”城市組成即(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包括了環珠江口灣區和香港維多利亞灣區。土地面積合計5.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0.6%;2016年經濟總量9.2萬億元,占全國的12.4%;常住人口6800萬,占全國的4.9%??梢哉f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提出是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從過去三十多年前店后廠的經貿格局,升級成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有機融合最重要的示范區。從區域經濟合作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上升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賦予了新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是歷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港口等區位優勢突出,具有僑鄉、英語和葡語三大文化紐帶,是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橋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于整合其港口、金融、貿易、制造業等優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實現打造世界級灣區的目標,需要在粵港澳三地間形成良好的協同發展機制。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于深化內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對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提升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2016年3月《國務院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將帶來四大投資機遇:即交通基礎設施對接、港口航運中心建設、片區功能改造與產業聚集、產業合作升級。要重點從六個方面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一是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共建“一中心三網”,形成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二是合作打造全球創新高地。合作建設全球科技創新平臺,完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逐步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三是粵港澳攜手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深化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及經貿合作,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打造CEPA升級版;四是培育利益共享的高端產業價值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新興產業先導區。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五是粵港澳攜手共建金融核心圈,推動粵港澳金融競合有序、協同發展。要培育金融合作新平臺,擴大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要素雙向開放與聯通,打造和服務于“一帶一路”的金融樞紐,形成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托,以南沙、前海和橫琴為節點的大灣區金融核心圈;六是粵港澳攜手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以改善和提高社會民生保障為重點,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共建健康灣區,推進社會協同治理。

    粵港澳三地將在中央有關部門支持下,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作者陳新光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