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28日,“社科專家紅河南部行”調研咨詢活動在云南省紅河州進行,來自聯合國大學、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及云南省內相關領域的20余位專家學者共聚紅河州南部,圍繞“紅河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與邊疆民族地區精準脫貧”這一主題開展深入調查研究。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再次踏上這塊熟悉的土地,多年前,他就參與了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從那時起,他就一直在思考四個問題:像哈尼梯田一樣的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何保護?保護什么?誰來保護?如何保護?
閔慶文與哈尼族同胞交流
當他拿到當地黨委政府提供的文字材料,看到里面僅僅提到“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沒有提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沒有強調梯田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及農民從事梯田農業生產積極性的重要性時,他的心情很復雜。因為哈尼梯田是中國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還是中國第一個以農耕文明為核心的世界文化遺產。與此同時,它還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區域內還有若干個國家級或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以及傳統村落,系統內還有許多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的“頭銜”,特別是其“農耕”的特性,決定了它與其他五十多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有根本上的區別。
“故宮和長城等的主要功能已經完全改變,而哈尼梯田的主要功能依然存在,也就是其農業經濟功能仍然存在,為當地老百姓的食物與生存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并衍生或拓展出文化、生態、休閑等多種功能,但‘農業’是基礎,沒有了農業也就不可能有其他。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括元陽、紅河、綠春、金平的所有片區,所以我們一定不要簡單的說‘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遺產’”閔慶文說。
閔慶文告訴中國日報記者:“農業文化遺產與一般的自然與文化遺產不同。首先,農業文化遺產是一個有人參與的、不斷發展變化的系統,而且至今仍然是許多地方居民的生活來源,是‘活著的歷史’。其次,其中包含著千百年來人們適應自然的生存智慧、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閔慶文參與了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遺產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在2010年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功后的新聞發布會和2013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后的座談會上,他都提出過上述觀點,并特別強調,在這一類世界遺產保護方面,中國沒有太多的成功經驗,而菲律賓伊富高梯田曾被亮“黃牌”是典型的教訓。閔慶文說:“我們不能簡單地套用其他世界遺產的保護方法,而應當重視哈尼梯田的活態性、動態性與系統性特征,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為目標,探索出可持續發展模式?!?
他說:“我認為,對于農業遺產、或農業類型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如果僅僅從文化遺產認識,如果僅僅重視旅游的發展,肯定難以實現保護的目標,原因并不在于領導不重視,而在于忽落了農業、農民和農村基礎性工作?!?
八月的撒瑪壩萬畝梯田(杜發春 攝影)
曾經有人問閔慶文哈尼梯田什么時候最美,他回答說哈尼梯田一年四季都很好很美,一年四季都值得來體驗??墒撬⒁獾疆數芈糜尾块T在旅游宣傳時,總是展示哈尼梯田那只有冬季灌水后的景觀照片,沒有人在勞作,沒有農業,沒有森林、沒有村莊,他說,那些照片雖然非常漂亮,但給人一種誤導,好像哈尼梯田就只是那個樣子,只有冬季才適合旅游。他說,哈尼梯田美好景觀存在的前提是農耕。哈尼族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來源于農業,因此,在保護傳承時不僅要對傳承人進行關注,要進行各種傳承與宣傳活動,但千萬不要忘記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基礎——農業。
當前,國家正在倡導新的旅游發展理念“全域旅游”,旅游不再是簡單的景點景區的活動,而應是更大范圍的活動;不再是吃住行游購娛的傳統觀光模式,而應擴展到康養、游學、文創、商貿、科研、體驗等活動;不再是旅游部門一家的事,而應是更多產業的融合;不應是某一所謂的“黃金周”,而應拉長到更長的時間。這一理念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發展更具意義,因為農業文化遺產完全可能做到全天候、全區域、全產業?!叭绻t河州旅游部門一直宣傳哈尼梯田就是元陽梯田,最佳時間是冬季灌水后,將不僅限制了其他地區旅游的發展,還可能因為時間、區域的過度集中,因為承載力問題而對元陽梯田造成極大的破壞。這就需要我們的旅游部門以及其他相關部門換一種觀念,從景點景區跳出來,從單一的觀光活動跳出來,從一個部門管理跳出來,從旅游企業經營的觀念中跳出來,讓全區域都成為旅游目的地,發展多種旅游產品,讓文化、農業、生態等部門都參與進來,讓農民真正參與進來?!遍h慶文說。
當地農民還保持著傳統農耕方式
農業文化遺產是先民創造、世代傳承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其所有者應當是依然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他們理應成為農業文化遺產的最主要的保護者,同時也理應是遺產保護的最主要的受益者。對于農業類型的文化遺產的保護,或者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核心的問題是產業發展,只有產業發展,讓老百姓通過產業的延伸、鏈接,獲得更多收入的時候,老百姓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提高。
閔慶文說,對農業文化遺產不要過分強調“保護”,“保護”不是“保存”,發展是最好的保護,就像足球比賽中的“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哈尼族文化豐富多彩,哈尼族聚居地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豐富,在這樣的背景下,圍繞哈尼族的核心區域,需要農業、林業、水利、生態環保、旅游文化以及民族宗教、科研教育等部門一起努力打好幾張牌。
哈尼寨子里的小朋友(蘇宇蕭 攝)
“如果我們認識到我們的農業優勢、文化優勢、生態優勢,通過加工、產品包裝、品牌建設與營銷、旅游等方式,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情況完全可以改變。如果我們能培育一批年輕的、有技能的、有服務能力的人,既能種田又能導游,既能經營又能服務,將旅游和當地生態環境、民族文化、農林生產結合起來,讓外面的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來,可以看,可以吃,后備箱可以帶走農產品。這時候的農產品已經不再僅僅被當作一種單一的產品,而是被當作旅游產品來賣的時候,它的價格就上去了,因為我們的產品是有文化內涵的生態農產品,我們不僅在賣農產品,還是在賣文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利益的保障是第一位重要的,農民的參與、農民的獲益將是梯田農業的基礎?!?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曾經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特別貢獻獎”的閔慶文說。
在所有開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國家中,中國走在最前列。中國是第一個開展農業文化遺產評選與保護的國家,成為所有試點國家的榜樣。中國的經驗對于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關于作者:李映青,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