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概念的首創者、英國前財政部商務大臣吉姆·奧尼爾于2001年首次提出“金磚國家”一詞。從2006年首次金磚外長會晤,2008年起正式建立系列會談和領導人峰會機制,到2009年首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再到2015年《金磚國家經濟伙伴戰略》的出臺,金磚國家就本國國內經濟結構改革和全球經濟治理等領域不斷協調立場,找尋各自利益的契合點和戰略合作點,從一個象征意義的投資概念變為國際政治實體,金磚機制堪稱新型國際關系一大創舉。
金磚國家加強合作具有三大鮮明特色
金磚國家加強合作順應時代潮流,這是因為金磚國家面臨共同的發展使命,擁有共同的利益,合作發展永遠是共同主題。金磚國家第一個10年的國際交流合作具有三大鮮明的特色:一是強調平等伙伴關系,不謀求霸權和強權,注重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目標;二是以行動為導向,合作的重心轉向深化內部合作。如今,金磚國家已建立起60多項合作機制、涵蓋經貿、金融、農業、教育、科技、文化、智庫等多個領域;三是求同存異。金磚國家從不回避金磚國家合作面臨困難與挑戰這一事實,比如有的成員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中印之間在邊境問題上存在矛盾等。但金磚國家有智慧有能力和平解決分歧與矛盾。
金磚國家有著參與全球治理的共同目標,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秉持國際公平正義,站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上仗義執言、共同發聲,積極推進全球經濟治理改革進程。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會議、IMF和世界銀行年會等重要國際會議期間,金磚國家通常都會單獨召開會議協調立場,尋求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代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統一聲音。金磚國家積極倡導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主義,共同應對恐怖主義、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已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全球治理民主化的重要建設性力量和進步力量。
金磚國家深化拓展務實合作取得碩果
2006年至2016年,金磚國家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概念到機制健康運行,已走過第一個“金色十年”,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發展成就。金磚合作也適時啟動擴容機制,2010年接納南非為正式成員,將合作地域延伸至非洲廣大發展中國家,進一步提升了金磚機制的代表性與廣泛性。10年來,金磚國家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金磚精神,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金磚國家在政治安全領域的合作機制日益成熟,政治安全已經同經濟金融、人文交流共同構成金磚合作的三大支柱。機制上,金磚國家業已形成以領導人會晤為引領,以安全事務高級代表會議和外長會晤等部長級會議為支撐的全方位、多層次合作架構,成為新時期南南合作的典范和重要平臺。
金磚五國國土面積占全球30,人口總量約占44%,盡管遭遇世界經濟危機。2016年,五國經濟總量約占世界的23%,占全球經濟比重從12%上升到23%,貿易總額比重從11%上升到16%,對外投資比重從7%上升到12%,30億人民的生活質量日益改善,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50%,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未來五年,金磚國家經濟年均增速仍將達5.7%,比世界經濟年均增速高出2.1個百分點。IMF總裁拉加德指出,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發展中經濟體對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將超過75%。
相聚廈門,開啟第二個“金色十年”
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貿易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等有所上升。金磚國家經濟也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經濟增速普遍放緩,部分國家甚至出現衰退,共同面臨著破解增長難題、推動結構性改革等任務。金磚國家應該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增進彼此了解,加強學習借鑒,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努力實現國內發展戰略同國際發展議程有效對接。2017年,自中國擔任金磚國家主席國以來,清晰定位四大重點工作。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以經濟合作為主線,協同推進各領域務實合作,不斷開創貿易投資大融合、貨幣金融大流通、基礎設施大聯通、人員文化大交流的新局面,助力金磚各成員國實現聯動增長,激活金磚合作的巨大潛力,彰顯了金磚國家合作的行動力和有效性,開辟了南南合作新路徑。
金秋9月的廈門匯聚世界的目光,以“深化金磚伙伴關系,開辟更加光明未來”為主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召開在即,中國作為金磚國家主席國將引領金磚合作走向更寬、更深、更實為目標,努力開啟金磚合作第二個“金色十年”的偉大航程。一是共同打造金磚國家利益共同體。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以來,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和支持,也為金磚國家拓展戰略合作空間、提升務實合作水平創造了重要機遇。中國要與其他金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區域合作計劃有序對接,推動金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共同打造金磚國家行動共同體。金磚國家均是各自所在地區的重要大國,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希望推動建立一個基于多極原則、反映新的世界政治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全球治理架構;三是共同打造金磚國家責任共同體。作為新興市場大國和全球利益攸關方,金磚國家有能力、也有責任為應對全球挑戰提供合理方案,在做好自身事情的同時,積極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陳新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