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公布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早在兩年前,《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出臺后,社會各界就開始了對這份名單的期待。此次公布的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標志著“雙一流”建設終于進入了施工建設期,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新征程。
“雙一流”重在建設中國特色一流大學
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經驗表明,一流大學具有共同特征,更有鮮明的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生命?!半p一流”的最大特色就是中國特色,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道路。同時,鼓勵每所大學辦出鮮明自身特色,百花齊放、五彩紛呈。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就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積極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服務中體現大學的價值追求。其中道路和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中國特色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素。
從1937年創辦陜北公學開始,我們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艱苦卓絕發展歷程,見證了黨的教育理念從階級教育向革命教育、再向國民教育、最后向現代教育的關鍵性轉變。我們要緊緊結合我們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始終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辦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當前,中國特色的大學就是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作為大學發展的根本保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大學精神的思想基石;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大學育人的獨特優勢;把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作為大學領導體制的核心堅守;把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作為大學治理的基本依托。這些方面是顯著區別于世界其他高校的。從根本上講,我國大學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四個服務”的要求,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的核心使命,真正解決好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雙一流”建設競爭開放,打破身份固化
自1088年第一所現代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在意大利創辦以來,世界高等教育歷史歷經多個發展階段,從傳授知識、培養人才到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傳承文明,拓展歷史使命和功能,深刻改變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伴隨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更迭,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學創新中心也先后經歷了意大利、英國、美國的若干次轉移?,F代高等教育始終與一個國運興衰、民族振興緊密相連。歷史發展嬗變的背后,貫穿不變的主線始終是國家崛起的競爭、經濟文化的角力。
評價大學辦學質量是一個世界難題,國內外從來沒有一個評價及其標準能夠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建立衡量大學辦學水平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是國內外高等教育的一個難題。破解這個難題,必須堅持綜合評價的原則。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采取了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的創新方式,名單公布的是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而非認定這些學校和學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一批重點高校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帶動提升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進一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奠定了基礎。此次“雙一流”建設和評價不搞全體發動、推倒重來,既充分考慮“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基礎,繼承好已有建設成效。同時,堅持競爭開放、動態調整,打破身份固化,強化績效激勵,深化綜合改革,切實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提高質量。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范圍,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被分成了A類和B類,做到有進有出,不搞終身制。
“雙一流”建設要瞄準世界一流大學
我國“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2030年和本世紀中葉的三個階段性目標。這既是黨和國家站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戰略高度,對我國高校進行的新一輪總體布局和頂層設計,也是為高校開啟新一輪綜合改革、內涵發展提供的難得戰略機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我國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為此,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標志,也是加快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必將為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
內涵是一流大學的底色。支撐一流大學,學科是基礎,人才是關鍵,這是世界共識。清華大學梅貽琦老校長所言“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立足學科之“根”、人才之“魂”。從“211”工程到“2011”計劃,我國從戰略上謀劃實施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已歷經二十余年,打基礎、上水平、求突破、建一流,步步推進。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超過1萬億元,財政性經費投入6000多億元;我國內地共有24所高校進入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500強,30所高校進入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名500強,700余個學科點進入ESI前1%,60余個學科點進入前1‰??梢哉f,建設“雙一流”、實現“雙一流”,圓高等教育的中國夢,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更有條件去實現,也為進一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 陳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