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中國是全球經濟轉型的典范
    陳新光
    2017年10月18日

    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新起點,就是中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起點,就是中國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起點。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新發展理念到中國經濟新境界,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用不到五年時間為世界經濟結構性改革譜寫了一首“東方序曲”。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阿澤維多稱贊“中國轉型升級與全球經濟轉型同步推進,在推動改革方面的能力上形成優勢”是世界的“轉型典范”。

    新常態給中國帶來發展新機遇

    2013年,曾經兩位數高增長的中國經濟,在經歷了連續十幾個季度的增速放緩后,經濟增速降到8%以內。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驟然降速,海內外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聲音?;趯Πl展大勢和發展規律的科學研判,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系統認識和把握新常態的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我們要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經濟運行平穩,是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最顯著的特征之一。2013年至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7.8%、7.3%、6.9%和6.7%。這些增速水平雖然不及過去兩位數的GDP增速,但仍十分不易。在當前,世界經濟雖然總體保持復蘇態勢,由于科技進步、人口增長、經濟全球化等過去數十年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都先后進入換擋期,都面臨著增長動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場反復動蕩、國際貿易和投資持續低迷等多重挑戰。但中國經濟2017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814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這是我國GDP增速連續8個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區間,充分表明我國經濟運行始終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綜合起來看,2013年至2016年,我國經濟實現7.2%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2%的通脹率、5%左右的調查失業率,這樣的運行格局難能可貴,符合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在世界范圍內一枝獨秀。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經濟轉型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積極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培育增長新動能,實現實體經濟升級,擴大有效需求,更好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在正確認識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轉變這一客觀規律的同時,中國抓住歷史性機遇,更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隨著各項改革舉措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經濟穩中向好態勢不斷鞏固,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能不斷積聚,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向中高端水平不斷邁進。

    如今,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頂層設計愈發清晰,改革的方法論更加明確。從2016年的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到2017年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改革的認識在深化,內涵在拓展。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國企業效益也同比呈現好轉態勢,工業利潤繼續保持較高增速,經濟更有活力,發展更有質量,人民擁有了更多獲得感。從產業結構看,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現價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2016年提升至51.6%,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2013年至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0%。第二產業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加快實施,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增長明顯快于傳統產業。2016年,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現價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32.9%和12.4%,比2012年提高4.7個和3個百分點。從需求結構看,積極擴大內需特別是著力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居民消費潛力有序釋放,消費升級勢能持續增強,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13年至2016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5%,高于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8.5個百分點,消費結構升級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巨大

    2017年7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完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隨即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將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0.1個和0.2個百分點至6.7%和6.4%。10月10日至1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集團2017年秋季年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開幕當天IMF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釋放出世界經濟向好的積極信號,報告上調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預期,將帶動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上調,這也是全球經濟近十年來最大范圍的增長提速和今年以來第四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說,中國經濟正在不斷向價值鏈上游提升,新產業、新動能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生力軍。他預計中國今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0%,中國勞動力當中越來越多的人擁有高學歷,將成為科技先進的國家。

    國際國內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主要立足于中國經濟“四個沒有變”的判斷,即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此外,“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不僅為調速換擋中的中國經濟提供了空間和動能,也為艱難復蘇中的世界經濟提供了機遇。到目前為止,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驅動力,無論是增長速度還是增長規模,是美國以及歐盟的兩倍多。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巨大,將繼續成為全球增長的主要支柱,并希望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能不斷增加。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說,正在發展構建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是在中國經濟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發展經驗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