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之一,也是人類的共同使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創造了國際減貧事業中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2.2%下降到4%以下,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做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2017年10月12日,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會的新聞發布會上,形容中國減少貧困人口取得的成績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之一”。
凝聚脫貧攻堅的政治共識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155美元,屬于低收入國家,84%的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之下,農村貧困人口達到7.7億。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事關保障全體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福祉,體現了底線思維。為此扶貧工作不是一般性的民生工作、經濟工作,而是關乎我們道路與命運的重大政治任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根據基本國情,立足貧困現實,在全國范圍內先后實施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等中長期扶貧規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2015年底,中國政府提出“十三五”(2016-2020年)脫貧攻堅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作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遵循,廣泛動員社會各界,贏得全黨全國人民的高度認同和支持,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扶貧開發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高度,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決策部署。中國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為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持國家治理與貧困治理協同推進
貧困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水平影響和制約著貧困治理現代化的水平,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貧困治理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治理與貧困治理呈現出協同聯動、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我們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包括應對貧困挑戰的能力,為從源頭上治理貧困、從根本上遏制貧困和從整體上解決貧困奠定了重要基礎,從而減輕了貧困治理的系統性壓力,加快了脫貧攻堅進程,直接促進了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扶貧工作注入了新動力,提出了新要求,開啟了新征程,持續推動著中國貧困治理現代化。而中國貧困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就是完善貧困治理體系,提升貧困治理能力。著力于貧困治理體系自身的持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頂層規劃出臺系列重大舉措:一是出臺國家脫貧、扶貧規劃;二是努力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三是不斷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四是創新發展金融扶貧方式;五是完善扶貧開發用地政策;六是鼓勵廣大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廣泛參與扶貧;七是健全完善扶貧工作機制;八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其中黨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重要思想,是對新時期扶貧工作新挑戰的積極應對和正確指引,是中國政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關于貧困治理的指導性思想。
中國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
中國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成功走出了一條以經濟發展為帶動力量、以開發扶貧為根本途徑,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與農民主體作用相結合,普惠性政策與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相銜接的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其主要經驗有:一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立足農村實際、掌握貧困實情、注重脫貧實效,切實解決貧困地區迫切需要、貧困群眾熱切期盼的問題;二是堅持立足基本國情,充分發揮制度優勢。通過“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全社會共同參與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三是堅持加快發展經濟,扎實推進減貧事業。將減貧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內容,以發展經濟促進減貧,發揮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作用;四是因地制宜,發揮各地比較優勢。立足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狀況、市場機遇與潛力、人文旅游等優勢,因地制宜找準脫貧出路;五是堅持多種形式減貧,注重提高實際效果。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注重扶貧先扶智,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堅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結合,對貧困人口實施特惠政策;六是分類施策,重在精準。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分類施策,重在精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各地區各部門抱定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強化部門協同、強化東西協作、強化社會合力,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近五年來,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前4年已經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564萬人,年均1391萬人,2017年年至少減少1000萬人。5年平均下來,每年減貧人數在1300萬人以上。2017年井岡山、蘭考縣率先脫貧,還將有一批貧困縣脫貧,貧困縣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數量上的減少,為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將越來越寬廣,中國的減貧事業將更加輝煌,中國人民必將譜寫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篇章。
正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署長海倫·克拉克所說:“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絕無僅有?!笔澜玢y行行長金墉也指出,1990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改革和融入全球市場,中國已幫8億人擺脫貧困,世界極端貧困人口比率從40%下降到目前不到10%,中國做出了絕大部分貢獻,中國的相關經驗值得中等收入國家借鑒。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