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法官通過案后釋法析理讓當事人滿意而歸 法院供圖
在法律面前“法”與“情”誰大?懂法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法大”。但對福建漳州市薌城法院的法官黃志麗來說,答案就沒那么簡單了。
“在法律工作過程中,思考一些問題,就是要在常規的條條框框里去追求背后的‘人和’,為了‘人和’要不惜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修復那些社會關系,去召喚道德的回歸?!?黃志麗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黃志麗法官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 胡美東攝
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
2009年,一位80多歲的老人因交通事故導致骨折,黃志麗親自給老人擦洗、喂飯,風雨兼程從江西帶回了執行款,這一路,她座的是火車硬座,吃的是方便面,沒花老人一分錢。
2011年,為了一起繼承糾紛案,她4次行程40多公里,花了33個小時的時間、走訪了5個當事人,經過8次的調解,終于了結了兩位花甲老人的遺產之爭。
2011年,農民工許某從工地腳手架上墜落,造成全身癱瘓,妻子將他丟在工地要挾雇主賠償,對他不管不顧,雇主也拒絕賠償。當著許某妻子的面,黃志麗不顧臟臭,親自為許某擦洗、喂飯喂水,以理動情,以情服理,經過她多次的細心說服、調解,最終讓雙方愉快地達成了調解協議,許某也如愿地拿到了12萬元的賠償金。
黃志麗法官在開庭審理案件 法院供圖
類似的事情,黃志麗默默地做了很多、很多……
在黃志麗心中,人民法官必須忠誠履職,因為每一起民事案件,都連結普通百姓的一家生計、關乎到一方社會的穩定。
她堅持又好又快辦案,平均每年辦案近500件,平均每天辦結近2件,上訴率不到3‰,案件質量好、效率高,是大家公認的“辦案標兵”。
她堅持調解優先,深入鄉村、社區,足跡遍布轄區的每個角落,先后走訪了近萬名當事人,想方設法熟悉當地民風民俗民情,用心查清民商事案件糾紛產生的根源。
2012年,福建全省第一個以優秀法官命名的“黃志麗法官工作室”在當地南坑街道成立。類似于“法官大篷車”的工作室訴前調解了許多案件糾紛?!胺ü俅笈褴嚒边@在世界各國里也極其少有。
黃志麗在法官工作室圓滿調解案件 法院供圖
黃志麗在札記中寫道:“毛主席說過,長征是播種機。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也像個播撒種子的人。每辦一個案件,就像播撒下一顆或數顆種子:遵法、守法、和諧禮讓、友愛……,我不知道這些種子會不會發芽、成長,但我希望我播撒的每一百顆種子里,有一顆或數顆能夠發芽,能夠成長,我就會很欣慰?!?
2013年,黃志麗當選為福建省人大代表,除了一天要審三四個案件外,還要接待慕名而來咨詢的群眾,到晚上還要抽空去回訪當事人。
有人形容她如“春風化雨盈潤民心”,她卻搖頭:“這只是工作的另一個起點, 踏實辦好每一個案件,才對得起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
黃法官在基層調研 法院供圖
“我記得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人民的權力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靠人民維護,所以說依法治國這個框架,法律這個籠子是必須的,依法行政也好,依法執法也好,包括百姓之間的生活民是主體之間的日常生活也好,他脫離不開法律的制約,沒有絕對的自由?!?
“法官的獲得感基本上都會從職業的成就感,當事人對你的認可,以及案件的案結事了人和中體現。特別是‘人和'的時候會獲得滿滿當當的幸福感?!?
關于作者:胡美東,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