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安則民安、民安則國安;網強則國強、國強則民強。網絡空間已經成為各種思想交流交鋒的重要平臺,根據最近公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已經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所有人,你是不是也有一種感受,就是不知不覺間,手機功能復雜了,電腦體形苗條了,網絡速度更快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指尖來辦事說話了……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提出,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科技改變生活,網絡精彩世界?;ヂ摼W改變了人類世界的空間軸、時間軸和思想維度,其對主流價值觀的聚合力尤為強勁。只是互聯網也并不僅僅是寶庫,很容易會淪為潘多拉的魔盒。比如說,當前互聯網跟風性內容過剩,引領性內容匱乏。@所有人,你是否發現,很多時候手機信息推送不斷,但都是重復性內容?你是否關心過孩子上網,對低俗、淫穢的網絡內容憂心忡忡?最感同身受的,恐怕還是那些微信公眾號,他們為搏眼球不惜發布低俗虛假信息,使得我們的微信朋友圈烏煙瘴氣。
一個社會可以有瑕疵,但不可以沒有正能量。若是離開了自始至終的善意,不管網絡內容多么離奇也不會給社會平添任何溫暖和光亮。就現實而言,互聯網作為一個“無邊界的國度”,其“魔盒”的一面也在無意間得到了全面釋放。@所有人,你是否就曾有過經歷,正當的探討被無禮的“吐槽”淹沒,正義的呼聲被無良的謾罵圍攻?你是否為此憂慮皺眉、扼腕嘆息?改革在深化,風氣在凈化,生活在變化,不管是新聞網站還是公眾號,都必須在眾聲喧嘩中厚植導向意識,有社會主流價值觀作為定力。
遵循傳播規律,構建話語體系。事物發展自有其客觀規律,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也是如此。比如說,平面媒體有適應自己的表達方式,網絡媒體也有適合自身的話語體系。@所有人,你是否發現電視傳播和報紙傳播不太一樣?是否能夠感受到網絡傳播更是大不相同?可能適合報紙傳播的,卻不適合網絡傳播;可能辛辛苦苦寫的新聞稿,網絡媒體并不適宜刊登出來。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必須遵循互聯網傳播的客觀規律,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構建起適合網絡傳播的話語體系。
創新節目形式,讓網民做主角。在網絡世界里,人人都是一個“端口”。通過這個“端口”,可以凝聚向善的力量,使網絡成為積聚和傳遞正能量的平臺。對于互聯網服務載體來說,需要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好欄目,多創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于樂的好節目,來激發網民這個“端口”向上向善的積極性。當然,充滿理性的正能量言論,應是立足在冷靜思考、客觀實際、全面分析角度上的深入反思。@所有人,期待在理性客觀討論中產生更多理智的聲音,引發我們這個時代的共鳴。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以互聯網媒體、手機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正在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社會輿論生態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先前“我和國旗合個影”“中國烈士紀念日”等愛國話題引發上億關注,足以說明正能量同樣可以引領輿論熱點,成為我們筑夢中國的精神加油站。@所有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這既是號召也是鞭策。不負這個新時代,我們就應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聚合筑夢中國“網動力”。
(作者系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