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人一生約有三年時間是在廁所里度過,每天生活都離不開廁所。廁所是“天大的小事”,它是生活的基本配置,是社會文明的象征與標志,更是生態循環系統的重要一環,廁所文明已成為當今一個世界性的話題。
東西方迥異的“如廁”文化
回顧人類發展史,東西方關于“如廁”的文化和技術發展脈絡有明顯分野。西方文明,自古便重視技術的改進,水沖清潔方式加上坐便器的改進,構成西方廁所的基本演化邏輯,沖水馬桶便是其代表性成果。早在1775年,蘇格蘭數學家和鐘表匠亞歷山大·卡明思成功掀起了一場公共衛生的革命。歷山大·卡明思發明的抽水馬桶成功預防了霍亂等多種致死疾病,挽救了億萬人的生命。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在大規模施用化肥后,土地與人類、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天然連接斷裂,城市居民的糞便成了城市的巨大負擔,不得不建設越來越龐大的污水處理廠,斥巨資將原本寶貴的有機質從相對潔凈的雜排水中分離出去。然而,當年的這項創新,對于全世界超過40%的人來說,卻依然是過于昂貴且不可行的解決方案,無法普及。
東方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西方截然不同,在處理糞便問題上也有著獨特經驗。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與“物盡其用”等觀念,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農業生產。先輩們從西周時就開始探索糞便與土地肥力的關系,戰國時已經掌握糞便積肥技術,漢代便有“美糞良田”的說法。直至上世紀中葉,糞肥依舊是中國農民耕種的法寶。上世紀初,被稱為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的富蘭克林·H·金在游歷中國、日本和朝鮮后,出版《四千年農夫》,探討了美國不到百年時間就窮盡地力,而中國農耕歷經四千余年,土壤肥沃依舊,且養活了數倍于美國的人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方農民善用人類糞便進行施肥。他認為,這種做法還可以避免對環境的污染。百年后的今天,城市人口越來越密集,污水處理的成本不堪重負,農村土壤日漸貧瘠,這都是我們要面對與思考的問題。有更多的中外學者以及部分實踐者,在反思今人對待糞便的態度,正在重新建構和探討“美糞”與“良田”的關系問題。
用干凈廁所“拯救世界”
過去200年里,抽水馬桶發明所引起的衛生設施革命為挽救生命和改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目前全球只有三分之一的地區用上了馬桶。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日本委員會統計,如今全世界有24億人沒有干凈衛生的廁所。在非洲和南亞的發展中國家,很多人在沒有圍墻,不干凈的簡易廁所排泄,9億人主要在野外排泄。2013年7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1月19日定為“世界廁所日”。在首個“世界廁所日”當天,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指出:“五歲以下幼兒每分鐘就有一人因腹瀉失去生命,最大的原因是衛生條件惡劣,這比艾滋病和瘧疾共同造成的死亡人數還高,同時直排污物造成土壤、食物和水污染。簡言之,我們必須對廁所進行改革?!睘槭裁磳?1月19日定為“世界廁所日”呢?這是有“廁所先生”之稱的新加坡華人沈銳華早在16年前的11月19日成立了世界廁所組織并熱心推動廁所普及,為“世界廁所日”是定奠定了基礎。
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人類在大規模施用化肥后,土地與人類、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天然連接斷裂,城市居民的糞便成了城市的巨大負擔。廁所作為衡量旅游服務的重要標尺,某些時候更被視為國家“維持聲譽和增加投資信心”的關鍵。面對21世紀一系列城市問題——環境惡化、人口激增、資源匱乏,“廁所革命”勢在必行。數年前,比爾·蓋茨發起“徹底改造廁所行動”計劃,投入650萬美元進行廁所革命,征集了很多安全、高效、廉價的排泄物處理系統設計方案,要求廉價、可持續、綠色環保,比如成本要求等同于每人每天1美分,還要糞便無害化、無污染物排放,并實現物質再利用。自聯合國設定“世界廁所日”后,通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許多組織提供技術支持,使在野外排泄的人減少了兩億。
中國“廁所革命”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
“廁所革命”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其出發點正在于補齊現代生活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文明的短板,需要我們從思想認識、文化觀念、政策措施、體制機制等各方面統籌謀劃、分類實施?!皫锩币惨馕吨?,我們要把單一功能的公廁多功能化,完善服務網絡、提供專業運維,讓公共廁所成為現代生活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旅游業中的廁所革命是重中之重?,F如今,我國每年境內外游客總量超過43億人次,年游客如廁總人次超過330億次。但廁所問題依然是旅游業中的薄弱環節。據統計,自2015年實施廁所革命以來,國家旅游發展基金累計安排資金10.4億元,各地安排的配套資金超過200億元,三年共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6.8萬座,超過5.7萬座的計劃目標。預計到2020年,全國計劃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6.4萬座,其中新建4.7萬座以上,改擴建1.7萬座以上,基本滿足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需求。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廁所曾經難登大雅之堂,“唯廁是臭”根深蒂固,但隨著社會文明發展和經濟水平提升,干凈衛生的家庭廁所已十分普及。有人形象的比喻現代生活中的廁所空間是家庭空間、工作空間、休閑空間、網絡空間外的“第五空間”。公共廁所應被視作一個系統、一個平臺,一個根據當地環境、社會、經濟、文化需求而搭建的社區樞紐或服務中心,給不同利益相關人都帶來便利和美好的體驗。但在我國某些人口密集區、旅游景區的公共廁所卻呈現出供不應求,特別是不少農村地區的廁所“臟亂差”現象嚴重,極易給人造成不好的體驗?!皫锩币w現變革性,解決廁所問題和垃圾分類兩件民生大事可以統籌起來看,要深化“廁所革命”,通過科技創新,發揮市場的推動力,實現公廁服務均等化和垃圾分類體系同覆蓋,打造覆蓋城鄉社區的生產、生活、生態系統服務網絡,讓百姓成為廁所治理和改進的主體,推動實現“三系合一”,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