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李洋  >>  正文
    李洋:芳華,無需想起,從未忘記
    李洋
    2017年12月26日

    《芳華》遲到了,青春卻總是如約而至,從沒虧欠誰。劇場里幾代人的眼淚流到了一起,他們遇見了各自的青春,也可能看清了彼此的嘴臉。

    電影縮小了原著與時代刻意保持的疏離。導演和編劇下了功夫,人物與時代緊密融合,相互幫襯,歷史有了人的體溫,人有了歷史的縱深。

    盡管故事跨越了三十多年,但根扎在了七十年代。

    人對于平等的推崇甚至可以讓他們放棄自我,讓“我”的邊界退到靈魂深處。身體成為奮斗的媒介。直到現在我們還常說“身體是工作的本錢”。何小萍偷偷在文胸里墊上“海綿”就是她的“我”突破身體的勇敢嘗試。

    從吃穿用度到身材思想,整齊劃一。這是表面安靜的“暴力美學”,內心狂躁不已。身體越統一,靈魂尋求個性表達的需求越充盈。這種張力決定了個體與時代之間糾纏的同構關系。它們創造了彼此:每個人都是時代的奴隸,每個人又都是時代的主人。

    老制服獨有呈現這種反差的魔力。那時的服裝堪稱極簡主義典范。

    當老制服遇到文藝,它本身的內涵就會受到來自外界的強烈挑戰。再效忠于情懷的文藝,都無法掩飾文藝本身忠于個性的張揚?!拔墓F”就為這種控制與反控制的沖突搭建了舞臺。在那里,一切都是整齊劃一的,反而凸顯了每個女兵的不同,以及她們為了保持差異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從一條扎頭發的手帕,到一縷掌握好長度和角度的劉海兒,不一而足。

    “文工團”是一種理想化的表征,從情懷到人性,從文藝到愛情。給電影帶來了開放的解讀角度。老一輩人更多地看到情懷,年輕人則偏向關注愛情,但他們都無法否認,征服自己的是人性的韌性,堅強中的懦弱,反之亦然。人性把奮斗和愛情這兩件只靠激情就能做得有模有樣的事連接在了一起。文藝,給這種勾連披上了華麗的外衣。

    當老制服遇到戰爭,設計者致力追求的平等在死亡那里找到了歸宿。那場戰爭給電影增加了硬度,也是大時段里最大的變數集合。戰爭是一個舊時代的尾聲,一個新時代的“投名狀”。戰爭開啟的時代,成就了其他角色更大的舞臺,他們還在繼續各自的表演。但戰爭讓兩個主角從自我奴役中實現了救贖。他們不用再扮演各自的角色了,一個殘了,一個瘋了。

    劉峰在與城管的沖突中從未以戰斗英雄自居,在他心目里,自己就是一個自謀出路的殘疾人。這已經是他的第二次解放,第一次是在因“耍流氓”被處理后,他扔掉了學雷鋒的獎狀和獎品。電影中,能在有生之年告別虛幻,他挺知足的。

    何小萍撕碎她第一張軍裝照,是對偽裝在平等背后的不公的激烈反抗。但她沒有燒掉或者扔掉那些碎片,表示她還沒有和時代徹底決裂的勇氣。她的絕望源自自己和劉峰的遭遇,但真正壓斷駱駝脊梁的那根稻草是那名死在她懷里的被嚴重燒傷的16歲小戰士。瘋癲變成善良臨時的寄托,直到她最終在舞蹈中完成了心靈的自我救贖。馮小剛最終為文藝正了名。

    有人說他錯誤地批判了那個年代的美好,也有人說他錯誤地贊揚那個年代的丑陋。這反倒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佐證。時代沒有對錯之分,就像時代沒有美丑一樣。時代里除了人,空空如也。

    有人說,這部片子線索太多。其實這部電影只有一條主線,就是那張被劉峰重新粘起來的何小萍的軍裝照。

    即便微笑的人生,也從來躲不過像那張照片一樣被撕碎的宿命。但這已與青春無關。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記者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