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李洋  >>  正文
    李洋:在生態保護中開拓發展的新路
    李洋
    2017年12月27日

    “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的殷切希望,也是貴州結合自身實際,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出發點。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要走出這條新路,“落腳點”并不好找。山隔水阻,經濟欠發達,長期以來成為貴州繞不開的“自身實際”。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發展方式和發展理念的轉變,生態文明建設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金山銀山未必換來青山綠水,已成社會共識。山隔水阻恰恰給貴州留下了厚實的生態家底。

    截至去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2%,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6.6%。不少東部發達地區大都市提出的生態保護的目標,在貴州山寨卻是村民們相濡以沫的日常。

    貴州開始重新認識自己。

    2015年年底,貴州成為西部第一個縣縣通高速的省區。這反映了貴州重新塑造自己的決心。在山區修路的成本遠高于在平原地區。但交通條件的改善給山區帶來的回報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條條現代化的公路先后通車,天塹變通途。這些道路是生產要素流通的“大動脈”,開啟了生態和發展的良性互動。許多原本閉塞的村寨,現在成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最前沿,綠色產業蓬勃發展。在農村,形成特色食糧、油料、特色養殖、特色漁業和林業經濟5大類特色產業。

    截至去年底,全省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節能環保型的綠色經濟“四型”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3%。去年貴州的經濟增速超過10%,位列全國省區第二位,綠色經濟已經成為貴州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路修通了,進山的不僅是資本和游客,更有環保的理念和行動?!笆濉币詠?貴州做足了生態文明建設背后的“加減法”。貴州完成營造林2689萬畝,治理石漠化927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35萬平方公里。生態投資的回報讓貴州嘗到了甜頭。這些“加法”讓貴州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加清新。

    同時,貴州累計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3080萬噸,提前兩年超額超范圍完成國家下達的1450萬噸任務。這些“減法”表明了貴州發展轉型的勇氣和魄力。

    但真正代表生態保護與發展轉型之間發生“化學反應”的不是一時的成績,而是一個地區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與沉淀。

    2013年起,生態文明貴陽論壇升級為國家級的國際性論壇;去年8月,貴州被列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保護責任清單、補償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河長制等多項制度等相繼出臺;今年2月,貴州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定5.6萬平方公里的生態保護面積,占全省面積的31.92%。

    貴州的生態保護的可持續性和可操作性顯著提升,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更加完善。某種意義上,貴州在越來越多人看來已經成為大西南一片“生態特區”?!吧鷳B貴州”的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

    貴州好生態的溢出效應明顯。配合好的治理,生態好吸引來的絕不僅僅是游客,還有創客。信息技術的進步重新定義了時空。良好的生活和發展環境讓地處內陸的貴州對知識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從業者產生了巨大的新引力。

    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在貴州崛起,開啟的就是后發地區憑借自身生態和治理優勢走出一條新路。它要超越“增長—污染—發展”的老路,用生態文明彌合“增長”和“發展”之間的溝壑。

    與其說貴州的生態搭上了技術和轉型的“便車”,不如說是技術和轉型邂逅了“生態貴州”這個平臺,有機會去實現智慧和責任對人類許下的美好前程。

    (本文首發于貴州日報)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記者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