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新光  >>  正文
    陳新光: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陳新光
    2018年01月10日

    “農,天下之大業也?!弊?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4次聚焦“三農”,可見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一直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鄉村振興立足于決勝全面小康,更重要的是開啟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鄉村振興是一次戰略上的轉型和升級,它比新農村建設的內涵更加豐富,不僅包括經濟、社會轉型,還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復興,是一次農業的全面轉型、農村的全面發展、農民的全面進步。

    此次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為未來鄉村描繪了一幅新藍圖: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實現上述藍圖,會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即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質量興農之路、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走鄉村善治之路、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這七條道路明確了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路徑,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具體內涵。應當深刻認識到,城鎮和鄉村是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堅持質量興農才能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實現鄉村善治才能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中國特色減貧道路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走出的成功道路,必須堅定走好。我們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就能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農業的長遠發展,必須守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的三條底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提高“質”的需求轉變。

    當前,深化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重點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優化經營結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把促進規模經營與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二是優化區域結構。立足比較優勢,重點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三是優化產業結構。要促進融合發展,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四是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要加快科技創新,增強農業發展動能,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五是推行綠色生產方式。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把該治理的切實治理到位,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加快深化農村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改革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健全農村創業創新機制。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