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關鍵一年。就國家統計局等有關部門最新公布的數據看,2017年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穩中有進、優于預期,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水平均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總體來看,突出體現在以下六“穩”和六“進”上。
六個“穩”,經濟基礎更牢固
經濟增速“穩”。初步核算,全年GDP達82.7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增速較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實現了七年來首次回升。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9%,二季度增長6.9%,三季度增長6.8%,四季度增長6.8%,表明經濟增速企穩的基礎更加牢固。
農業生產“穩”。全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791萬噸,同比增長0.3%;豬牛羊禽肉產量8431萬噸,同比增長0.8%。農穩安天下,農業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畜牧業穩定增長,為整個國民經濟實現穩中求進的目標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物價平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6%,漲幅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較好地保障了民生福祉,有效拉動了居民消費。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由降轉升,比上年上漲6.3%,結束了2012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的態勢,預示工業生產已企穩回暖。
財政運行“穩”。一是財政收支平穩增長,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準備了財力基礎,穩定了政策預期。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2萬億元,同比增長8.4%;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9萬億元,同比增長30.1%;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萬億元,同比增長7.8%;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6萬億元,同比增長31.2%。二是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截至2017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6.5萬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之內,比全國人大批準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低2.3萬億元。
金融運行“穩”。一是貨幣供應“穩”,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2017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67.68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9個和3.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54.38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9個和9.6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7.06萬億元,同比增長3.4%。二是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平穩。2017年一、二、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均保持在1.74%的水平,較上年同期穩中有降,分別下降0.1個百分點、0.1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三是信貸風險抵補能力持續加強。2017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3.01萬億元,同比增加3900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80.39%,同比上升4.87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3.13%,同比上升0.04個百分點。
就業民生“穩”。一是新增就業穩定增長、失業率穩定下降。全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5%,為金融危機以來最低點。二是社保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國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05億人、11.29億人、1.86億人、2.24億人、1.90億人,五項基金總收入為4.7萬億元,同比增長37.7%,總支出為4.02萬億元,同比增長34%。繼續同步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三是最低工資標準普遍調高。截至10月底,全國共有1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10.4%?!吨袊毠顩r研究報告(2017)》數據顯示,中國最低工資標準接近國際通行60%水平。
六個“進”,升級步伐在加快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叭ヒ唤狄谎a”重點任務有序完成。實現鋼鐵去產能5000萬噸左右、煤炭去產能1.5億噸以上,煤電去產能5000千瓦。微觀杠桿率有所“去化”,2017年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商品房去庫存成效顯著,2017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比2016年末減少了1.1萬億平方米,比2015年末減少了1.3萬億平方米。降成本力度持續加大,2016年各種減稅降費達1萬億元,2017年繼續減少了1萬億元, 2017年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28元。補短板力度加大,農業投資、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速均達到16.4%,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增速高達23.9%,有效解決歷史欠賬等問題。
需求側結構優化。我國經濟需求側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已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為投資和消費共同拉動。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8%,比資本形成總額高26.7個百分點;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9.1%。
產業結構升級。我國經濟增長已經從過去主要依靠工業拉動轉為工業、服務業協同拉動。2017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1.6%,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58.8%,服務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與工業一起共同支撐中國經濟發展。
分配結構趨優。居民收入增長快于GDP增速,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體現了收入分配向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傾斜,收入分配結構更趨公平。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比GDP增速快0.4個百分點,比上年加快1.0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0.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縮小0.0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收窄。
貿易結構更加均衡。我國的對外貿易已從主要倚重貨物貿易轉變為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和雙向投資共同發力。從貨物貿易看,全年進出口總額27.8萬億元,同比增長14.2%,扭轉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貿易發展也從過去主要由出口拉動,轉為出口、進口協同拉動,進出口結構更加平衡,全年出口15.3萬億元,增長10.8%;進口12.5萬億元,增長18.7%;進出口相抵,順差2.9萬億元,同比收窄14.2%,順差規模進一步縮小。
投資結構更加合理。一是投資向短板產業傾斜。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是我國相對較為薄弱的短板產業,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達11.8%和9.5%,均高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7.2%的增速。二是投資向短板領域傾斜?;A設施投資超過14萬億元,同比增長19.0%,比上年加快1.6個百分點,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快11.8個百分點,體現了投資對基礎設施短板領域的聚焦。三是投資向新興產業聚集。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7.0%和8.6%,分別加快2.8和4.2個百分點,大幅領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高耗能制造業投資同比下降1.8%,這一升一降更加反映了投資結構升級步伐正在加快。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