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艱辛曾經是億萬中國人在春運經歷的真實寫照。以往的春運,很多人還依稀記得,為了買一張回家的車票,需要從售票窗口排出幾公里的隊伍,甚至有人扛著行李、席地而臥。2017年的大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旅客人均在火車上要花費15.36小時。春運一度是國人“沉重”的敘事語境,不僅“一票難求”,還有旅途中的各種艱難困苦。
如今,為了讓全國人民群眾順利回家過年,走得舒適,國家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提高服務水平,確保旅客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走得舒心,主要采取了以下主要舉措:一是國家更加重視空鐵、公、鐵公以及城際和城市交通間的銜接,確保旅客出行順暢。截至2017年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了12.7萬公里,其中高鐵2.5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6.3%。鐵路電氣化率、復線率分別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春運高鐵、城際等快速列車占鐵路運輸總比重高達60%,鐵路整體運輸力大幅提升;高速公路新增5000公里,其中高鐵已成為春運主力軍;二是智能服務廣覆蓋。春運鐵路的網購車票及手機購票的比重已達到80%,較2017年增加了10個百分點。網站和移動端購票系統不斷升級,自助取票機大量投放,有效地疏解了購票高峰,助力春運工作有序展開。曾經,泡面幾乎是旅客春運路上的唯一選擇,今天不少高鐵上,人們已經可以叫外賣;三是鐵路服務從火車站延續到家門口的最后一公里。珠三角“摩托大軍”返鄉,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有高鐵為啥不坐?因為出了高鐵站,回鄉回村要么道路不便,要么車票太貴。今年春運,經過南寧鐵路局和廣西人社廳、廣西高鐵無軌站投資有限公司的溝通協商,務工專列的高鐵票由人社部門支付,從務工專列下來的乘客將免費乘坐百色高鐵無軌大巴,實現了從珠三角到家門口一路免費。同時,還開展了春運扶貧直通車和愛心“精準扶貧專列”。
春運,無疑是中國社會進步的微縮景觀,我們可以從40年的中國春運中觀察到社會跳動的脈搏。漸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也逐漸改變了“春節回家”的固有模式。有統計顯示,2018年春節選擇回家與家人團圓的人,只占到55%,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的人其實已經不一定是以回到“老家”的方式過年,數據顯示,有13%的人選擇在春節期間外出旅游。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國家旅游局數據中心與中國電信旅游大數據聯合實驗室、攜程旅游大數據聯合實驗室、馬蜂窩自由行聯合實驗室共同發布2018年春節長假旅游市場預測:2018年春節全國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都將創下新高,七天長假期間接待國內人數3.85億人次,同比增長12%;國內旅游收入4760億元,同比增長12.5%。
今年的春節不是走親訪友就是外出旅游,前者說明在國人的心中,闔家團圓依然占據著重要分量;后者則說明國人有了更多的休閑追求,對家庭價值的呵護,有了更豐富的表達。上述數據和細節共同標記著轉型期的中國,在大家族與小家庭、傳統習慣與都市生活之間展現出了種種差異。相信中國春運或許有一天,它不再特殊。我們暢想未來的遠景,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人們的出行更加舒適便捷,讓春運的一天,變成平常的一天,那么也必然是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