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相關媒體在張扣扣老家的實地采訪浮出水面,這起悲劇的英雄主義色彩是時候褪去了。
張扣扣手刃父子三人,不傷及婦孺。壯哉?悲哉!
凡是為他立牌坊的人,請準備好了,再過二十年,如果被他“赦免”的,但卻目睹慘劇發生的王家的孩子如法炮制,那么你們是不是要拆了老牌坊,才能有磚瓦木料再蓋新牌坊?王家的后代最好也能選春節、上墳的檔期,如果再有退伍軍人的身份效果會更好。
法院可難了,這次免了張扣扣的死罪,小心二十年后再被人說成貪贓枉法;判了張扣扣死罪,小心眼前洶涌的口誅筆伐。
法律從來不是萬能的。千萬別信那些總把法治掛在嘴邊的說辭。但法律是避免“胡來”的最大公約數,是群體認可的行為底線。贊成以復仇的方式繞開法律,本質上是對法律的背叛。換言之,就是不跟你玩兒了。在這個前提下,就別再拿什么冤案說事兒。
中國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有諸多不完善,卻是維護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如果誰說這套制度不靈了,恐怕他們頭腦不靈了。難不成要重回替天行道那一套?道義屬于情理范疇,法律要兼顧,但絕不會被其左右。能把人間悲劇說成替天行道,人心可畏!
張扣扣的案子,有冤的伸冤,有罪的法辦。自首、放過婦女和幼兒、動機和輿論都能成為他為自己辯護的有利條件,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掩蓋殺死三人的結果。
輿論再熱鬧都只不過在四個條件里做足了其中之一。盡管如此,張扣扣的案子卻再次展現了這個輿論場本身的殘暴和冷酷。
要在輿論一邊倒的人群中發出不同的聲音,總要冒被群毆的風險,盡管他們從來都以理性和思考自我稱道。但真正做到這兩點,從來都是單個人,很少是一群人。而能讓單個人心甘情愿地交出這兩樣特質,從而走進人群的往往只是他們的情緒。
釀造情緒總要用些“猛藥”,哪有比人命更好的藥引子呢?哪有比新媒體更好的大醬缸呢?
百余年前,西方以煽色腥著稱的“黃色新聞”興起。從歷史的角度看那段歷史,沒有貶義。以今人的姿態苛求歷史本身就是一種變態。那段時間是現代新聞傳播業的青春期。但今天還要搞那一套,就是耍流氓了。不客氣地講,當下基于新媒體的輿論場正在重走這段老路。
給中年扣上“油膩”的帽子;以創業者的鮮血洗白追求“十萬加”的自卑;以戲謔的口吻寫岳父流感死亡筆記,放在北京的舞臺上,編織進中年危機的焦慮中,再佐以公益科普的調味料,通過公司化運營的渠道發布。
原來億萬人過馬路時都要刷的“朋友圈”是一個如此容易實現個人野心的地方。二十一世紀還有施行奴隸制的地方?
在這里你只要了解了人性的弱點和“黃色新聞”傳播的規律,你就可以成為眾多頭腦的奴隸主。成為靠“控制閱讀”制造流量和廣告收益的“金主”。所有的熱點,最好有血有性,都可以是激素、化肥和農藥,受眾不斷被催化的焦慮、自豪、恐懼和同情瘋長起來就像用了藥的韭菜。至于割韭菜,手拿把攥的事兒。
換個角度講,一個個頭腦都需要發泄的渠道。身體排泄上廁所,頭腦要發泄,讀那些精心設計的文字就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不啻于“頭腦公廁”。
時時刻刻能“上廁所”,誰還憋到春晚上呢?春晚不美了嗎?非也!是你沒有欲望了。
把罵春晚同罵導演結合起來,把單個節目和危機與主義結合起來,把今天和過去結合起來,不論你屬于幾零后,總能找到適合你發泄的角度。這文章就齊活了。唯獨不見對藝術本身的探討和分析。
更有甚者發明出“知識付費”一說,賺錢不要臉,能到這種地步,可謂前無古人。能把這個口號掛在嘴邊的“老師”首先否定的是人本身。還有什么資格談學習,談知識?
尼采說:“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飛的人眼中就越渺小?!比缡?,當我們仿佛掌握了一切真理、道義和知識時,恐怕才變成了那種真正一無是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