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魏延安  >>  正文
    魏延安:鄉村振興需要聚天下英才
    魏延安
    2018年02月26日

    干事興業靠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最終要靠一大批人才來推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

    鄉村人才,年輕人是最活躍。關于青年返鄉,研究的文章不少,結合實際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職業要體面,收入要可觀。其中,職業體面是前提。收入可觀是另外一個條件。年輕人現在花費很大,回到農村首先要解決收入問題,但傳統種養業一般很辛苦且收入不高。所以,年輕人到農村不喜歡干一產,喜歡二三產業,大多從事產后服務業,特別是創意農業、農村電商等新興業態。據商務部通報,2017年全國農村網店達到980多萬家,從業達到2800多萬人,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

    當然,讓年輕人留下還需要一些配套,就是城鄉公共服務水平要盡快一體化,農村要比過去更美,也要比過去更亮,生活現代化水平更高,尤其是網絡要更快更便宜,城鄉之間的交通還需要更便利,讓他們在城鄉之間來去自如。

    只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部署,逐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還會有更多年輕人在農村干事創業。

    鄉村振興,僅僅盯著返鄉是不夠的,還應以開放的姿態歡迎各類人才到農村。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在返鄉群體之外,還要關注下鄉群體,加上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

    歡迎哪些人下鄉?一號文件點了八個群體:“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边@些都是鄉村振興急需的人才領域。

    不僅如此,一號文件還提出,“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現代農業,培養造就新農民”。也就是說,除了鼓勵原來出去打工現在又回來的農村人干農業,還要歡迎各類的白領、海歸、博士、高管等城市人才到農村創業。為此,國家也及時調整了政策。2018年元月國務院常務會通過 《關于進一步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下鄉創業的意見》,返鄉下鄉人員一體看待,城市農村創業政策一體享受,如原來城市創業者首次創業且正常經營一年以上的有補貼,現在農村同樣可以;這個意見還提出,實施促進農村創業的“五個行動”,為各類人才到農村提供便利和幫助。

    可以預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還會有更多的人才到農村創業,國家也會繼續調整和出臺一批無論返鄉還是下鄉人員的城鄉一體化創業政策,讓農村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熱土。

    一號文件提出,“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創新,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目前開展人才培養的路徑大體有政府、高校、企業三大類,政府的培養投資很多,規模很大,但是個性化明顯不足;高校的培養理論很深,很成體系,但是實踐能力差;企業的培養往往題目很新,但是體系很差,良萎不齊。適應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需要,應該關注“四新”領域。

    一是關注產業新業態。三產融合、六次產業有大量機會。在此背景下出現的農村新事物已經很難再說是一產、二產還是三產。如休閑農業,種地叫一產,加工是二產,吃住是三產,城里人到地里體驗生活更難確定是哪一個產業。

    二是關注發展新方式。今后農業發展不是動員人人都去種地,整個農業經營要向社會化邁進。我們常講美國農業很發達,200多萬農民養活了美國還大量出口農產品,但每一個美國農民背后平均有八個農業服務人員在支持,1500萬美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才是幕后英雄,未來中國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

    三是關注人才新需求。特別是年輕人,傳統的養豬、養牛不喜歡,但創意農業、互聯網+農業、農村電商等卻十分喜歡,是創業的重點領域,需要人才培養體系相應跟得上。

    四是關注學習新方式。今天的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手機可以,看書也行,沙龍受歡迎,而正襟危坐式的學習越來越少,于是學習產品的供應也需要改進。

    由此,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政策要改進:一是調體系,科學確定培養目標、內容和配套扶持措施,適應鄉村振興和人才發展的現實需要。二是變方式,更加靈活,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更加個性化,努力形成“螞蟻雄兵”態勢。三是做定制。多搞一些調研,從需求側倒推供給側改革,有的放矢開展培養。四是搭平臺,重視鄉村人才的組織化建設和交流融合,多提供互相學習碰撞的機會,其產生的成果可能比培訓活動本身還好。更要按照一號文件提出的“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形成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生態圈和協作鏈。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三農學者、農村電商專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