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李洋  >>  正文
    李洋:霍金是人,不是神
    李洋
    2018年03月23日

    史蒂芬·霍金逝世,又是一次檢驗媒體成色的絕佳機會??上?,數十篇訃聞性質的文章看下來,如果把煽情的文字刪掉,剩下的恐怕只剩標點符號了。

    這個時候讀者最需要的信息是一篇淺顯易懂的文字,總結霍金一生的科研成就。如果我們承認他的第一身份是物理學家,訃聞就應當圍繞科學成就回顧他的人生故事。在這個基礎上,交代他對普及科學的貢獻,間或提及他參與大眾娛樂的經歷作為輔料,最后佐以煽情的元素。

    至于他的殘疾,如果記者認可對趙本山主流的批判意見,就不應當可以強化他在身體上的缺陷。碰巧今晚與兩個老外討論一張漫畫,輪椅空了,霍金的人形飛向群星。他倆看了第一眼就異口同聲地認為,輪椅是多余的。

    這個信息供給側的金字塔結構,主次分明。但以上提到的幾十篇文章如出一轍地把這個金字塔倒了過來,首先突出的是他的身殘志堅,文中渲染的也是他如何克服身體殘疾帶來的不變堅持科研的,至于他的研究為何重要,重要到何種程度,他在當代物理學界到底地位幾何,沒有一篇講清楚的。

    對公眾人物題材的寫作依然停留在要么英雄勞模范式,這與媒體技術的進步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們的記者擅長突出身殘志堅,上來就給人扣一個殘疾人的帽子,然后要突出他或她如何在逆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種臉譜化的苦難敘事在社交媒體時代依然大行其道,整齊劃一。

    這次閱兵露怯了。

    更有甚者,為了制造一種玄幻和神化的效果,竟然可以強調他和誰是一天生的,他和誰一天死的,冥冥中,好像他和歷史上的那些大家有著命運的關聯。這是媒體該做的事情嗎?把科學家神化本質上是反科學的。但這恰恰是目前所見的這些文章所能做到極致的了。

    國際化的故事,經過我們就變成了高度中國化的敘事。要在世界上講好中國本土的故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講故事的最高境界是把假的講真了,一個普遍的原則就是要贏得讀者的信任,讓他們卸掉偽裝和戒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照實說。再有名的人,放在故事里都應當是讀者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千萬別封神。解放以后,任何東西東不能成精。

    所謂寫作,并非展現不可見的事物,而是要洞悉可見中的不可見度。

    霍金的人生有很多可以切入的角度。如何還原一個科學家的嚴謹和才智,如何寫出一個人的溫情和真實,如何再現一個傳奇科學家的成長和變化,如何相對全面和客觀地反映他對科學和社會貢獻,都應當有個邊界。當然這些都要有準備和投入。有量才有度。

    幾年前曾有朋友到幾家國際大報參觀學習,印象最深的就是它們專門負責訃聞的部門,大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不客氣的講那里就是一個名人資料庫,專門有人負責搜集和整理,實時更新。而我們的訃聞寫作大都是粘貼復制的編輯過程,圖片精致一些,排版精道一些,文字考究一些,就算高質量的了。至于采訪,以及對海量資料的整理、搜集和使用,都被快捷鍵取代了。

    這樣的媒介生態就造成了一種奇葩的現象?;艚鹨谎蕷?,朋友圈里就出現了集體性的哀悼和煽情,千百萬人仿佛都是舊相識,唯獨用的都是同樣低質量的禱文。版本不一,但都如出一轍。

    愛因斯坦說:“所謂精神錯亂,就是一遍一遍重復做同一件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睌狄匀f計地奮戰在各類媒體一線的戰友們,與你們共勉:你們開始思考,社會才能好起來。

    好故事,不容辜負。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記者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