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這意味著美國有可能對從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并購。加之此前特朗普的頻頻“退群”,讓人們不得不擔憂,全球化、自由貿易還有未來嗎?
“總盯著過去看,你會瞎掉一只眼;若你忘掉歷史,則會雙目失明?!闭邕@則俄羅斯諺語所說,我們要弄清自由貿易未來的問題,我們不妨看看國際貿易的前世和今生,了解它的AB面?;蛟S美國學者彭慕蘭、托皮克的著作《貿易打造的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入口?!顿Q易打造的世界》以83篇小史的篇幅,講述了自公元1400年以來,600年的國際貿易變遷。這部書中也將由市場、商品、運輸、暴力等等與貿易相關但連接著人類歷史發展的故事一一講述出來。
在我們看來,這些事件的參與者必定是在歷史上濃墨重彩描述的大人物,比如馬可·波羅、鄭和、哥倫布等等。然而書中描寫的很多事件卻讓我們“失望”,比如:波士頓傾茶事件與咖啡有什么關系?英國東印度公司一位駐外代表處的代表為何要讓公司報銷他養老虎的費用?發明大王愛迪生的發明為何坑慘了墨西哥的礦工?為何鳥糞一度使智利成為非常富有的國家?鴉片為何成為了推動19世紀世界貿易增長的引擎?
看著這一個個故事,仿佛是看歷史逸聞,翻開了《十萬個為什么》,作者卻表示,“我們想強調指出,普通的人們,包括那些窮苦和生活在城市之外的人,并非僅僅對全球的影響逆來順受,事實上,他們是全球貿易的積極參與者。當他們選擇移民、選擇新的農作物或布料纖維的時候,當他們抵制新的礦山或種植園侵占了農田或清潔水源的時候,他們都改變了歷史發展的結果。這些結果并非總是如人所愿?!?
作者通過這些事件也是要告訴我們,世界貿易似乎是有著某種規律可遵循,卻也存在著難以捉摸的蝴蝶效應,“貿易打造的世界,顯然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這個社會不一定將利益最大化,不一定符合新古典經濟學的法則,甚至不一定遵守常識?!?
在作者看來,這本書的名字“貿易打造的世界”,既不是對國際貿易的高度贊美,也不是對國際貿易的過度貶低,只是告訴了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的事實。的確,如果算上張騫通西域打通絲綢之路的話,目前的全球化已經經歷了絲綢之路時代的全球化、大航海時代的全球化、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英國主導的全球化、二戰后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這幾輪全球化的背后都是國際貿易在推動?!顿Q易打造的世界》便是將其中后三者的故事進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思考,比如全球化、國際貿易一直是以歐美為中心嗎?再比如,國際貿易是百利無一害嗎?
在過去的100多年中,中國人對全球化、國際貿易的態度是十分抵觸的。彼時,國際貿易是帝國主義的代名詞,國際貿易進行著萬惡的鴉片和黑奴貿易,商人是跟在軍隊的后面行走他國……然而作者在書中還寫了另一面:中國福建人如何做生意,中國的朝貢制度如何帶動了國際貿易……我們從中恍然大悟:國家經濟必須與世界經濟相聯系,有必要放在全球的視角下進行考察,兩者互相影響、密不可分。
如今加入WTO后的中國盡享國家貿易帶來的福利,成為“世界工廠”,也成為了“世界市場”,中國對國際貿易的態度也與100年前大不相同,成為了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持者。然而,一直作為自由貿易支持者的歐美卻保護主義叢生。這是因為,二戰后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在推廣的過程中,出現了利益分配不均衡的問題,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之間力量對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原有的平衡狀態被打破,歐美國家成為吃虧的一方,從而表現出逆全球化傾向。這實質上也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倒也無可厚非。
盡管目前保護主義叢生,但我們依然要樂觀。因為,一個貿易打造的世界已經形成。比如,以前歐美國家在進行國際貿易時,打不開市場的話,派軍隊解決問題,如今與之大不同,是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貿易打造的世界,其價值就是在溝通與妥協,互惠與互利。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當下現實的選擇,中國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能深入人心就是最好的證明。對于當下的國際貿易,我們不僅要融入其中,還要時不時地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審視,正如作者說:貿易打造的世界是渾然一體的,但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想要讓全球貿易為更多人帶來福祉,我們更加需要從外部審視這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