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天,遠離你周遭熟悉的生活,切斷你每天賴以吃喝拉撒的網絡,你愿意嗎?我的答案是:好生羨慕。
我的一個同事,馬上就要啟程去度過這樣一段在我看來神仙般的日子——他接到一個采訪任務,要跟隨一艘遠洋貨輪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度過三十九天海員生活,從上海出發,穿過亞歐大陸,一直到西班牙的瓦倫西亞。
說完全沒有網絡是夸張了一些,畢竟他是帶著工作去的,每到港口城市,他會有機會下船,會有WiFi,用于聯絡和工作。不過,這樣的三十九天,依然對我充滿了深深的誘惑,最讓我心動的是——我可以有理由充分地遠離網絡三十九天——那艘貨輪上是沒有WiFi提供的。
試想,沒有WiFi我們會多出來成倍的時間,當今,沒有了微信,幾乎約等于不需要工作和社交。沒有各種新聞APP的推送,我們不需要被動閱讀那么多的所謂新鮮事。每天看著大海,一日三餐,整塊的時間,寫寫東西看看書,無聊了看看下載好的電影,甚至發發呆都是好的。
平日里的我們,除了開車堵在路上可以聽聽音樂發發呆,還記得上一次獨處是什么時候嗎?
雖然人到中年,我是不可能擁有這么奢侈的三十九天的,但我還是稍微幻想了一下如果這樣的一個采訪任務落到了我頭上,我會怎么規劃這珍貴無比的三十九天。
我一定要把我買了許久,也擱置在書架上許久的那些書都帶上,不慌不忙地慢慢一本一本讀。那些書里或遙遠或久遠的光怪陸離的世界,那個世界里情感豐富的、脆弱又堅強的、真實不帶面具的人物和角色,他們離開我真的太久了,好懷念小學時候躺在沙發里一本書看一下午的時光,現在的小學生們恐怕沒有那樣的幸福了吧。
我一定要帶上我過去十年里所有的照片,終于有個時間可以好好整理自己走過的地方。按下快門是一瞬間的事,而把那些瞬間好好整理,歸檔,想看的時候翻出來看,卻是那么不容易的事。十年前,從一個從來沒有出過國,甚至沒有坐過飛機的人,我開始了人生第一次遠行——遠赴地球那邊的美國留學。從此,世界向我打開,工作之后,我又去了太多有趣的國家,城市,小鎮,山村,飛往那些神奇的大洲,那么多美妙的記憶,我卻一直沒有時間好好將它們整理。
我還要帶上我的筆記本電腦,里面要下載好電影《魂斷藍橋》和電視劇《巴黎戀人》。這部電影讓我對愛情有了真正的認知,原來愛有多么深刻,就可以多么克制??茨遣侩娪暗臅r候我還是個學生,沒有任何的戀愛經驗。如今,經歷愛情婚姻的我想去回顧一次十幾年前在宿舍電腦上獨自看完的電影卻變得幾乎不太可能。那部電視劇曾深深打動我心,十幾年前,還特地花了三百元從王府井書店買了整套正版DVD,我從渴望像姜苔玲一樣找到生命中的韓啟柱,到現在終于懂得電視劇里都是騙人的,很想重溫,卻實在沒有時間——生活瑣事和工作充滿了每天醒著的時間。
如果可以,我還想帶上我的媽媽,從小到大,養育我、陪伴我到現在依然為我奉獻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幫我照顧我的媽媽。我們的談話內容曾經那么豐富有趣,我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年少時的某一天,我給她分享我新買的一本書《相約星期二》,一個得了絕癥的老教授和他學生相約每周二聊天分享人生的故事。我倆躺在床上,我一頁一頁地讀,直到讀得我倆都淚流滿面。聽著別人的故事流著自己的眼淚,討論生命該怎樣度過。而今,我和媽媽每天只能說說孩子、保姆和菜價。我們曾經也都是文藝少女呀。
于是,并沒有得到這三十九天的我為自己安排好了虛擬的日程:十天用來看書,十天用來整理照片,剩下的十九天用來一邊看電影電視劇一邊和媽媽聊天。
安排完行程,莫名傷感,我并沒有這三十九天啊……
轉念想想,這些仿佛并不是非要遠離網絡,到寂寞的海上才能做的事,或許,每天晚上入睡前,可以抽出那么一個小時,完成這些看似奢侈的事,網絡只是我懶惰的借口吧。
說起來,我有一個很特別的好朋友。我們在2010年出差印尼的時候相識,回國后相談甚歡,成了好友。雖然我是記者,他是企業高管,可私下里我從來不跟他套新聞,他也從不刻意談及我的工作。2013年,微信興起的時候,他說:“我很不喜歡微信這個東西,它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便捷而廉價,一條免費的微信想發就發,不用考慮時間地點和對方的場合與情緒,還是短信和電話比較好,起碼我們為彼此的交流付出哪怕一點點的金錢和考量?!?
于是,我們至今沒有彼此的微信,盡管在那之后我們見過很多次面,但誰都沒有提起加微信這件事,或許我們都不想讓對方成為微信里時常聊天卻很少見面的朋友吧。從繁忙的日程表里,我們努力抽出時間面對面交流,哪怕時隔若干年。這件事再次說明,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讓自己在某些時刻,或和某些人一起遠離網絡,回歸自己想要的純粹。
今天晚上睡覺前,捧起一本被擱置很久的書,讀哪怕半小時,這是我的計劃,雖然無法遠行海上,但我還是想開始我的“三十九天”。你呢?
關于作者:杜娟,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