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朋友圈被一則視頻新聞刷屏。華為在綠草如因的總部鋪上紅地毯為5G極化碼的發現者Erdal Arikan先生 頒發特別獎項,致敬其為人類通信事業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正值中美貿易戰開打和中興公司被美國制裁的時刻,華為公司用此高規格的頒獎儀式為一名來自土耳其畢爾肯大學的教授頒獎并同時表彰百余名標準與基礎研究領域的華為科學家和工程師,不僅鼓舞了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還從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如何提高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科研成果如何轉化等問題。
2008年Arikan 教授在2008年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上發表了一篇基礎研究性的學術文章(Channel polarization: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apacity-achieving codes)。恰巧華為的工程師看到了這篇文章,認定這是解決下一代通信技術的重要方案,因此,雙方開展了長達十年的合作,最終將這篇文章提出的信道編碼上升為5G的標準,為華為引領5G時代奠定了基礎。
在此過程,可以看出幾個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1. 在高水平的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擴大了Arikan教授基礎研究成果的傳播能力,目前這篇論文的被引次數達到了1000次以上。因此,及時地將基礎研究成果撰寫成學術論文,有利于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
2. 華為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團隊時刻關注國際前沿學術進展,并且能夠準確判斷出來哪個研究成果可能代表未來的方向。如果華為科學家沒有最前沿的知識,他們就無法識別出這種潛在的技術,也就無法推進這種算法向應用的轉化。
3.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校企合作是將重大理論成果產業化的有利保障。雖然華為沒有公開它與Arikan教授合作的具體細節,但可以想像出來,在過去的十年間,華為投入巨額經費,資助數以百計的工程師和科學家與Arikan教授夜以繼日地攻克一個個難題,實現從學術論文到國際標準的突破。如果沒有華為的巨額投入,Arikan教授的算法可能還只是在理論的探索階段,還是繼續以發論文為主,無法真正地應用。
4. 小國的“一招鮮”可以是開展國際合作的突破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在開展國際合作時,都喜歡尋找歐美等國家團隊,對于小國的科學家看不上眼。但此次華為選擇土耳其這個非傳統科技強國的科學家進行合作,最終突破了歐美的防線,取得成功。
5. 尊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是對創新的鼓勵。華為此次舉辦的頒獎儀式,宏偉大氣,能讓更多的科學家體會到強烈的榮譽感,激發從事科研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