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利普26日接受法國《星期日報》專訪時說,政府將繼續推動改革。新一輪改革重點是社會福利開支,旨在緩解公共預算赤字壓力。(2018年8月28日 新華社)
一些人羨慕法國的社會福利待遇,感覺法國人的生活浪漫、悠閑,高福利成為外界看待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的主要印象,而高福利的保障是相對應的經濟增長與稅收。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今年7月9日在面向法國議會兩院講話時表示,在自己任期第二年,他將把建設一個覆蓋全面、效率較高和責任明確的“21世紀的福利國家”作為法國政府的優先工作。這個表態不是空穴來風,自2017年5月上臺以來,馬克龍力推多項改革,包括改革勞動法、教育、財政預算編制、公共生活道德規范,以及簡化行政手續。
菲利普提到的新一輪改革,其重點是法國人引以為榮的社會福利體系,這涉及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有人形容,法國的社會福利待遇像葡萄酒和奶酪一樣,浸入法國人的骨髓。有關法國福利的“神話”有很多,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條是公民從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400多個名目的福利保險。其實這個表述并不準確,因為有些福利從出生前就開始了。
就是這樣細致入微的“保姆型”社會福利體系,讓法國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隨著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的發生,法國人的高福利逐漸難以為繼,部分福利政策升高了門檻,還堵上了各種漏洞。從現實角度來說,高福利已是法國經濟向前發展的負擔,起到了“拖后腿”的作用。
債務危機的發生,迫使歐元區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別拿出1100億歐元和7500億歐元救急。危機發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成員國大肆舉債維持高福利。為避免危機擴大,歐盟(EU)成員國領導人在布魯塞爾召開峰會,通過了歐盟經濟治理改革方案,強化歐盟財政紀律。為此,削減赤字、緊縮財政成為歐盟成員國普遍采取的應對措施。
國家與國家間的競爭,說到底比的是經濟實力;經濟實力的高低上下主要體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高福利,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一些法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高福利忽視市場配置機制,片面強調提高勞動者保障水平,從而加重了本地企業的社會稅費負擔,使法國當地企業在國際商業競爭中不具優勢。
法國民眾從中得利,法國經濟受其所累,這樣看的話,高福利確實具有正反兩個方面的效果。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曾有報告指出,最低工資保障、每周35小時工作制、帶薪休假、免費醫療、高薪退休等福利制度,導致法國企業的人工成本是一些亞洲企業的30倍。
減少公共預算赤字,經濟改革是出路。今年7月,馬克龍曾說道,法國將根據本國社會老齡化的特點來調整醫療保險制度,使得社會保障機制更加有效。法國政府有心通過對社會福利開支的改革來削減公共預算赤字。法國經濟觀察研究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稱,法國政府正在推行的改革措施是新政府執行5年改革計劃邁出的重要一步。其一,法國勞動競爭力進一步釋放,當前的勞動法及稅收方面的改革有助于企業更好地適應經濟形勢,而勞動法改革的相關具體條例也將對競爭力及就業產生積極影響。其二,法國政府進一步落實個人稅收改革政策,助力經濟持續復蘇。法國2018年的財政法案取消了對資本及資本收入進行雙重征稅的措施,取消最高邊際稅率,進一步增強法國對外國公司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