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云近照
一本研究文化認同問題的學術著作,能連續再版三次,而且每次出版都引發國內專家學者的關注和好評,至今已被引用了430多次,在中國能取得這樣影響的學術著作不多,這本書就是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鄭曉云研究員的《文化認同論》。
這部專著的第一版于1992年出版,原名《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是中國第一部關于文化認同問題研究的學術專著,出版以后引發關注和好評。第二版出版時根據出版社的建議改書名為《文化認同論》,第三版則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修訂并增加內容而成。這本書深入研究了文化認同的基本原理及相關理論,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認同的新內涵和中華民族當代的文化認同問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鄭曉云的學術成果十分豐碩,身上有很多光環,他在擔任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民族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的同時,還入選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家“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理論專家,也是法國水科學院院士,是我國社會科學界極少的海外科學院院士之一,2017年被希臘亞里士多德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鄭曉云為學博雅通識,為人謙和持重。 最近筆者有幸拜訪他,和他聊一聊“文化認同和我們的時代”。鄭曉云從全球到中國廣闊視野中縱談了他對當代文化認同的理解。
文化認同是人類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也是人類對自己文化的歸屬性意識。文化的根基是民族、地域、國家,因此文化認同是植根于一個民族、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基礎上的。文化認同是一個可以隨著時間和周邊社會環境變化而被重構的要素,因此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不同文明背景下文化認同也是一個被不斷重構的因子。人類的文化認同可以從一個民族、一個地方、一個國家,擴大到全人類共同文化的認同。因此文化認同不論對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乃至以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既有助于保持自己的文化邊界,同時又影響到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這是鄭曉云對文化認同作出的一個粗略定義。
文化認同是當代社會最活躍、影響最廣泛的因子之一,也是學術研究最具有前沿性的領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術界最熱的話題。鄭曉云認為,在當代全人類面臨著諸多的社會挑戰和問題,包括大規模移民、城市化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全球化和國家整合過程中帶來的文化、宗教、族群沖突、民族文化發展危機等,在一個國家內部的民族族群和解和諧等等問題,都涉及到文化認同。如何構建人類在共同利益上的更廣泛認同、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間達到更多的認同、在一個國家社會中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就國家的發展和重大利益關切形成共同的認同意識,對于世界和平是非常重要的。
鄭曉云說,2018年6月2日他在乘坐飛機前往歐洲的途中,看到了紐約時報上面刊登的一篇文章《宗教符號的世俗利用》,探討的是傳統德國社會中大部分的社區,其社會價值也是基于基督教之上的,作為一個國家的傳統基督教的符號在公共場所包括政府機關和學校都會被懸掛??涩F在遇到的問題是,大量的穆斯林移民進入德國,他們被安置到不同的社區、學生進入當地的學校學習,他們都不得不面對對基督教符號的尊重和儀式。新的移民對于當地社區的價值和基督教儀式的認同成為了移民融入、社會和諧的關鍵因素。鄭曉云說他曾經和很多專家探討了歐洲的文化認同現狀問題,認為除了生計以外,沖突最大的仍然是大量的移民涌入之后人們的價值觀沖突和融合問題,也就是文化認同問題,這才是長久可能影響到歐洲發展的大問題,這種沖突的挑戰遠遠大于生計問題。鄭曉云說:“對于今天的歐洲來講,數百萬的外來移民的生計還不是根本的困難,最大的挑戰是是否能在最廣泛的基點上達到外來移民和當地人之間的相互認同。這種認同至少表現在文化上的互相尊重和理解。如果不處理好文化認同問題,未來的歐洲將是一個不和諧的歐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很多國家實現了獨立、也有很多國家分化重組。一個國家要實現長久的統一和穩定,內在的文化凝聚力至關重要,這其中文化認同是最核心的要素。很多國家都經歷或者正在經歷重構國家文化認同的過程?;趪业奈幕J同如果不能成功構建起來,那么對于這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是不利的。
鄭曉云說,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技術推動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全球化促使不同的文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層面上加快流動, 帶來了對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深刻影響。全球文化流動可能對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帶來沖擊、同時也可能帶來文化發展的機遇。因此全球化對于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來說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并存的過程。就文化認同而言,全球化弱化了文化中心現象,也可能使地方性的,或許相對于“中心文化”而處于“邊緣”的文化認同得到增強,這種地方性可能表現為民族性、地域性,也可能是宗教性。因此一方面人類可能在共同文化利益和訴求上達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另一方面地方性的文化認同也不斷在增強,有可能帶來更多的文化沖突,過度強化的地域性文化認同也有可能到來是文化封閉、對抗和分離。但是地方性的文化認同的弱化,又可能使一個地方的人們喪失自信心和凝聚力。因此在當代如何把握住這一對矛盾,對人類和平來說非常重要。
他認為,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迅速城市化這社會中,移民不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是一種風潮,即便是一個國家之中從農村向城市以及城市之間的移民都是一種普遍現象,很多大城市中移民甚至超過了50%。新的移民如何建立新的鄉愁,如何構建對新生活環境的地域性文化認同,構建起自己的文化身份,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構成的民族大家庭,56個民族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共同歸屬意識和對國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繁榮和諧最重要的基石。鄭曉云說,各個民族的發展歷史不同、文化不同,我們既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認同意識,同時各個民族也需要相互認同、在此基礎上達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國家的認同。如何進一步強化各民族人民的相互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努力的,尤其是在今天臺灣還沒有最終統一、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后仍然存在著國家意識的分歧、國內仍然存在著一些民族分裂勢力,都表明構筑中華民族文化認同仍然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的。
在鄭曉云看來,文化認同既包括了對民族文化、國家文化的認同,也包括了對于人類共同創造并且享有的文化現象的認同,包括了對于涉及人類共同利益的以重大問題的共識,例如和平與發展、公平正義、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等等。從全球范圍來說,人類不在一些涉及到人類共同利益的價值取向上達到共識、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不相互尊重,那么人類就不可能攜手發展,共創人類的美好未來,這個世界就將可能陷入文化、文明的沖突。他說,我們不能夠強求其他民族和國家秉持和自己相同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給別人,我們也不能接受其他的民族和國家他們的意識形態強加給我們。但是人類卻需要跨越這一切達到更多的對共同利益的認同,今天一個非常重要的基點就是對人類共同命運的認同。因此如何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獲得更廣泛的認同,意義十分重大。這也是文化認同問題研究的現實意義,文化認同問題理論研究可以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積極的作用。再例今天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得到積極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是民心相通。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國家的人民在文化上如何構建起更廣泛的認同,是民心相通最重要的基礎。因此,無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還是構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文化認同都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文化認同問題是今天我們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深入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認同的發展勢態,深入研究增強中國各民族人民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對于我們處理國際關系、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維護世界和平、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于作者:李映青,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