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的云丘山里有個塔爾坡古村,盡管這個小村僅有幾十個院落,卻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里可稱為晉南山村民居的典型村落。
村邊流淌的神泉-鞠傳江攝影
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山泉形成的小河在山谷中一路歡唱而去,路邊百年的老柿子樹掛滿了紅紅的柿子,村莊依山而建,一座座老屋和窯洞掩映在老槐樹和柿子樹的背后。全村共計庭院43處,現存完整可居住的庭院為26戶。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破敗不堪被許多村民遺棄的古村落。民居包含了穴居土窯洞、石拱頂窯洞、石木結構的瓦房、戲臺、碾坊等不同民居制式和設施。由于山勢陡峭,下一戶的窯洞房頂則為上一戶的院子。所有房舍均以石材為主,院墻、院落地面、道路也都是石頭砌成鋪就,它們歷經千年,依然完好。難得的是層疊而成的小村落的排水系統非常完美,雨水巧妙地在錯綜復雜的窯洞、院落、石板街道的暗道中流淌,而不會使窯洞潮濕。部分院落和窯洞甚至有暗道相通。整個村落的設計,依托山勢,就地取材,向陽而居,冬暖夏涼,設計巧妙,功能完備,顯示出古代先人們卓越的民居建筑智慧。
抽旱煙袋的村民-鞠傳江攝影
據傳說,老子曾云游至此,并在此修煉。每走幾步就可以看到歷經滄桑的古樹,村中老人說,這里有隋唐時期的古槐樹,元代的皂角樹,宋代的金錢樹(欒樹),明清時期的柿子樹。特別是在古戲臺旁的唐代古槐樹,人們在巨大的樹冠下納涼看戲,別有意味。
同濟大學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阮儀山教授對這一古村落贊不絕口,稱從這些古民居可以看到山西民居的發展脈絡,是很好的建筑研究樣本,更顯現古代山村民居的美學追求和設計匠心。
古村落民居改建的度假中心-鞠傳江攝影
因為塔爾坡悠久的歷史傳承,集成了古代民居的建筑風格和功能設計,成為難得的農耕文明村落民居的活化石,被文化旅游部等四部委選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現如今的塔爾坡古村,作為一座了解山西古民居的活樣板,成為中外旅游者的好去處。一座座民居被改造成了體驗當地民俗、民風的特色小院。豆腐坊、花饃院、婚俗院、辣椒院、染坊、野茶舍、古戲臺。游客在這里吃一碗老豆腐,喝一碗云丘山野茶,品嘗地道的山西花饃,聽一曲高亢的山西民歌,頓時感覺好像穿越到了明清時期的山野民居慢生活的氛圍中,被一種難得的輕松和愉悅所包圍。
花饃院里的村民正在制作精美的花饃-鞠傳江攝影
山民們似乎個個是做花饃的高手,在花饃院里,幾位村民忙著為旅游者做各種精美的花饃,他們手在不停地忙著,嘴里卻唱著民歌。一人領唱,眾人附和,好不熱鬧!而在染坊里,幾位婦女用山上采來的樹葉、核桃、山藥、胡蘿卜等煮水得到的染料染制真絲頭巾和床上用品,由于沒有任何化學成分備受旅游者歡迎。65歲的光水英和兒媳在自己家院落里經營著花饃農家樂,一年下來也有2萬多的收入。
據云丘山旅游開發公司總經理張恒山介紹,古村落保護是云丘山旅游開發的重要部分,景區內像塔爾坡這樣的古村有十個,群山環抱,生態環境極佳,各具特色,將分別打造成為民俗村、民居客棧、民居博物館、康養中心、度假基地等。
紅火的辣椒院-鞠傳江攝影
坐落在云丘山旅游風景區里的古村落是幸運的,因為自2005年起,山西隆水實業集團已經相繼為這個方圓35平方公里的旅游區投資10億以上,使曾經因為封閉、失修、人口減少等原因日漸衰落的古村得以新生,隨著古村落的修繕則成為旅游、康養、度假的新平臺,村民們多數居住新村并在景區上班。
據介紹,山西是中國北方古村落最多的省份之一,中國文聯副主席、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副主席馮驥才認為: 山西古村落具有典型性、多樣性、完整性的特點,成為研究中國的歷史與民居建筑很好的范本,山西在拯救、保護和開發古村落也有許多成功的經驗。
塔爾坡村的石頭房屋
目前,山西的古村落超過3500 個,有超過 500 個得以較好保護和開發。山西省現有國家級傳統村落129處,其中32個古村落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由于古村落多集中在交通不便、經濟落后、人跡罕至的山區。這給保護工作帶來難度。自2012年開始,山西省先后將174處急需保護的傳統古村列入中央及省市財政支持,累計投入超過11億元,用于保護修復、環境整治等項目,極大改善了傳統古村落的人居環境。同時,山西省還積極引導民間力量保護古村落。來自山西省工商聯的數據表明,已有80余家民營企業出資參與古村落的修繕、保護和旅游開發等。
山西古村落保護協會的楊建新認為,隨著古村落保護、開發的深入,特別是旅游及康養產業對古村落的滲透,一些環境良好、有文物價值的古村落得以復活,顯示出新的生機活力。
婚俗院里進行的傳統婚禮儀式表演-鞠傳江攝影
今年6月22日,全國第四屆古村落保護發展大會在山西召開,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業內人士、政府官員共同探討古村落的“功能復興和活化利用”,專家認為,實踐證明古村落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特別是與旅游開發和養老產業深度融合成為古村落保護的有效途徑。
中國傳統古村落分布廣泛,由于古村落的民居和生產、生活設施,承載著中華農耕文明的文化遺產,保留著不同民族民居文化的多樣性,有著重要的歷史、民俗、建筑和社會學價值。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古村落得到很好保護的不足20%,大量的古村落由于無人居住處于破敗和消亡之中。
游客在古村落的度假中心-鞠傳江攝影
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國家有關部門啟動了大規模的古村落保護工程。201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印發《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游局先后聯合公布了四批保護良好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成為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的范例。
拯救古村落,對其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正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并進入良性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