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范正利  >>  正文
    范正利:“拓跡”藝術中的中國文明史
    范正利
    2018年10月26日

    ▲《China-走來》850x135cm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睔v史遺跡之所以魅力無窮,則在于穿越數千年而不朽的人文精神。是為大美!

    固關,《呂氏春秋》所指“天下九塞”之一,亦為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始建于公元前369年的固關長城,乃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現存唯一可考石砌內長城,今日所見遺跡多為明代建筑,頗“有小八達嶺之風韻”。閱盡繁華,歷經滄桑,而今的固關長城靜靜地仰臥在太行山麓的大地上。車轍深深,儼然是悠悠歲月以陰刻的手法創作出的偉大作品;古道無言,馬蹄聲遠,留給世人的卻是強烈的震撼與無盡的遐思。

    再一次見到固關長城的古道車轍是在陳旭的書齋。這是一幅特別的傳拓作品,題曰《China-走來》。陳旭以傳統墨拓之法,將厚石古道的車轍搬上八米長卷。車轍上則是明清兩代晉商所用馬車的車輪,或圓或缺或大或小,俱為陳旭收藏的實物拓本。

    《China-走來》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它是一幅向“一帶一路”致敬的作品。陳旭說:把中國的歷史遺跡傳拓出來,用中國的語言文字加以表述,然后把它帶到“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向他們展示中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傳統和人文思想,用全新的“拓跡”藝術的表現形式來詮釋中國文化的真正內涵別有深意。

    “拓跡”是陳旭將傳拓技藝深度實踐和重度創新后的獨家概念。這位金融史學者和收藏家,在做中國古典金融文化研究的過程中發愿,讓每個“一帶一路”國家都了解中國的金融史,“因為中國的金融史最能代表中國的商業文化,最能代表中國人的誠信,從而讓更多的國家摸著中國人的良心來跟中國人合作?!?

    但中國煌煌幾千年的發展史以“拓跡”呈現之,又談何容易?“這幅‘拓跡’的構思源于晉商,原計劃反映晉商長途跋涉艱難載貨的過程。而固關長城的這些千年車轍深深刻入石板古道,也深深觸動我的內心。我在某個瞬間意識到,其象征意義一定是遠遠超出晉商的范疇。于是,延伸到《China-走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車輪和車轍成為中國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隱喻。無疑,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展現出的獨特魅力?!标愋窠忉屨f。

    在見到陳旭和他的“拓跡”作品之前,我想象不到固關長城的古道車轍能以這種形式表現出來?!爸袊臍v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或者更早。中國的文化是沒有斷流傳承下來的?!蔽矣袝r在想,有沒有什么風物或者器物可以指代中國數千年一路走來的風骨?倘若有的話,我認為固若金湯的長城以及它那深如溝壑的車轍或許就是其一。哪怕,時光流轉,時代變遷。

    抑或,錚錚然金石。中國古語云“壽如金石”,得金石之堅,傳之久遠而不朽。比如青銅器,中華古文明的一個顯著特征。種類之繁多、塑型之奇特、紋飾之瑰麗、銘文之豐富、鑄造之復雜,成就了中國古代青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的赫赫之名,其輝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古國的青銅時代所無法比擬的。但民間賞玩那些制作精美的青銅器并非易事,好在清末有人找到了以墨傳拓青銅器全形的方法,這便是“全形拓”。這是攝影技術出現之前的一個創舉!

    “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痹缭凇端鍟そ浖疽弧芬延小皞魍亍敝f?,F存最早的傳拓之作,是在敦煌石室中保存下來的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拓本《溫泉銘》。清代金石學興盛,青銅鼎彝研究蔚然成風,金石傳拓也隨之成為一門重要的技藝與學問。而金石傳拓藝術的高峰應在清道光至民國初年。當陳旭介紹早期青銅器“全形拓”的代表人物,反復提到一位高僧——六舟和尚(1791—1858 年)。

    六舟上人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嗜金石、富收藏、精鑒別,詩書畫印無不精通,刻竹鑿硯名重一時,尤擅傳拓古器物全形而名播海內,阮元曾以“金石僧”“九能僧”稱之。陳旭與六舟頗有相似之處:其一,同樣多才多藝,博聞強識,學養深厚;其二,分別開創傳拓技藝之“里程碑”。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陳旭的“拓跡”藝術,在技法上集大成而另辟蹊徑,在題材上涉萬物而前無古人。

    陳旭原本專注于晉商史料及舊物收藏。1995年,陳旭為了做研究而初步接觸傳拓技藝,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本身也是攝影家,但又感覺傳拓技術看似落后,又絕非包括攝影在內的新科技所能替代的——拓制作品反映的是實物的原大原貌,經過數百年乃至上千年依然墨如點漆。因而這項傳統技藝失傳多年后被重新挖掘,足以證明其存在的價值?!?

    在六舟上人身后160年,我在陳旭拓作《夜深沉》前駐足,然后陷入長久的沉默。這是怎樣一幅作品:夜色沉沉,凈植亭亭,荷葉田田?;ㄖκ峭Π蔚?,含苞待放;蓮蓬是低垂的,懷子待產。夜是死寂的,卻看得到荷的勃勃生機;夜是深沉的,卻看得到荷的絲絲脈絡。它也不是靜止的,“無風荷葉動,決定有魚行”。它還不是平面的,墨色濃淡相宜,光線明暗得當,自然不乏透視感和空間感。就其意境,可以借用文征明的一句詩——“相看未用傷遲暮,別有池塘一種幽?!?

    陳旭“全形拓”所涉獵的題材,已遠非六舟專注的金石之屬。這荷葉荷花是軟的,如何拓得?那舞者武者是動的,如何拓得?從靜態到動態,從固態到液態,似乎世間萬物在陳旭這兒統統不在話下。當然,陳旭并不去做無謂的嘗試,他把有限的精力放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于他個人而言,這是作為一個文化學者應有的擔當。從國家層面而言,文化遺產“活化”工程必然是“文化強國”戰略的重中之重。

    如今,陳旭已制作完成《金石》《晉商》《票號》《山西佛教文化》《山西民俗文化》《杏花村汾酒文化》《古典金融文化》系列,以及前述《China-走來》等系列“拓跡”作品40余幅,另有10余幅為《喚醒嵩山》和《中國功夫》。陳旭工于金文和小篆,題跋落款講究古色古香,謀篇布局講究盡善盡美?!爸袊鴤鹘y文化之大美,光耀五千年,歷久彌新。我們要先繼承后創新,繼承與創新并行不悖?!标愋裾f。(范正利,文化學者、財經作家,《人民交通》雜志總編輯)

    【責任編輯:管理員】
    財經作家、高級記者,系《人民交通》雜志總編輯。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