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張凡  >>  正文
    張凡:“我為報紙致哀,我為新聞站臺”
    張凡
    2018年10月26日

    人們有時候看影視劇之所以會津津有味,就是因為找到了一種代入感。我花費了一整晚看完的英劇《報社》(Press),就讓我找到了代入感,看到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激烈討論的編前會、為了采訪在各大場合來回穿梭、緊張有序的劃版排版、印刷廠機器連夜工作的轟鳴聲……

    我想,很多同行應與我一樣,當自己采寫的文章印成鉛字擺在自己面前那一刻,內心油然而起的是一種手藝人的儀式感和自豪感。因為在新聞傳播史上,報紙是當之無愧的新聞先驅。先不論世界新聞史,僅就中國近代而言,報紙在人民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就不可低估。例如清末的《申報》就助力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平反,更不要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迎來了報業的黃金時代,一批優秀的調查報道推動了我國某些觀念、政策的改變?!秷笊纭穭≈幸灿星閳髾C關監聽廣大民眾、官員腐敗丑聞、運動員死亡、大佬性侵員工等事件正是由于報紙的披露和深入報道,讓正義站到了受害者一方,那一刻令每個新聞從業者熱淚盈眶。

    夕陽無限美,只是近黃昏。隨著電視、廣播的不斷興起,報紙的生存便迎來了挑戰,尤其是近些年互聯網的發展,更是令報業的生存舉步維艱。民眾們,包括媒體人在內,通常都是通過各種自媒體平臺獲取新聞信息以及對新聞的相關評論,印在報紙上的信息已經很難被稱為“新聞”。

    環球同此涼熱。在《報社》劇中,擁有《衛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等具有國際影響力報紙的英國,也迎來了網絡大潮。劇中的《先驅報》主編阿米娜在坐出租車時,司機聽說她是報紙主編后告訴她:我不看報紙只看手機推送。阿米娜則很無奈的辯解著:那是算法,真正的新聞你還得看我們報紙。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篇篇“十萬加”爆款文和算法推薦的文章比報紙上的“重磅”新聞吃香多了。

    為了跟上時代,《報社》劇中的報紙《先驅報》和《郵報》則力求獲得顛覆性報道以獲得讀者的關注。這也引發了一場討論:那到底該不該放棄報紙的立場,一味爆出猛料,迎合讀者獵奇的心理?《報社》中對于“死亡敲門”的事件給予了關注。劇中《郵報》主編覺得運動員死亡的消息還不夠猛,但他獲悉死者的同性戀身份后,要求記者就此繼續采訪死者父母,往死者親人傷口上撒鹽。毫無疑問,這種不擇手段獲取猛料的做法被新聞倫理所不容。

    在我們現實中也常常遇到類似事件。例如沙特記者卡舒吉事件爆發后引起全球新聞界的震動。而某個自媒體卻樂于蹭熱點、吃帶血饅頭,推出了卡舒吉之死的“西游記版”“三國版”“水滸版”,這實在令人不齒,媒體界人士對此表示憤慨。不過,現實也一再告訴我們,數字化也拯救不了沒有精神的媒體。美國知名報紙《村聲》(Village Voice)停止紙質版轉向數字版以后依然營收下滑就是例子。

    與《郵報》相比較,《先驅報》的做法則讓人肅然起敬。例如,《先驅報》為了一篇揭露服裝廠雇用童工的調查報道,他們不惜推掉了這家服裝廠計劃投放的巨額廣告,盡管報社舉步維艱;再比如,為了恪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他們毅然解聘了涉嫌造假的資深記者……

    與美劇《新聞編輯室》創造的十分理想的環境相比,《報社》的真實之處也體現了每個報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断闰寛蟆酚捎阢∈匦侣剬I主義和新聞理想,日子過得不怎么樣,由于讀者數量連續下滑不得不宣布免費,辦公室樓道里甚至還布滿了老鼠夾,主編阿米娜一度想跳槽去歌劇院,副主編霍莉受打擊后跳槽去《郵報》后因新聞理念不符再次回歸……正如《報社》各位角色所說的“我們因為報紙這一行而變得更加敏銳?!薄耙沧屛覀兏庸陋??!?

    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統的報人不僅僅是手藝人,更是“守藝人”。他們守的“藝”便是新聞從業者當有的種種品質,即《中國青年報》記者劉暢所說的“記者需要詩人般的激情、作家的敘事能力、史學家的客觀理性、法學家的公正公平、哲學家的思考思辨?!?

    在我看來,我并不反對技術的更新和媒介的換代。人類傳播技術從呼喊到結繩記事到印刷紙張到電視廣播再到現在的互聯網技術,正是因為技術的更新和媒介的換代不斷推動著新聞業的進步,使得新聞業不斷傳遞著信息和思想。身邊常有朋友哀嘆報業的黃金時代過去了,我便會懟一句:“你怎么不懷念結繩記事的年代?”事實也在證明,秉承著新聞專業主義和新聞理想的人,擁抱互聯網等新潮技術也不會差到哪里去,比如梁宏達、梁文道…… 因此,面對報紙的衰落,我以為用《新聞業的救贖》一書作者彭增軍教授的一句話概括更為妥當并可以此作為本文標題:“我為報紙致哀,我為新聞站臺?!?

    【責任編輯:管理員】
    媒體記者、評論員,供職于《中國貿易報》。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