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7年中日兩國關系開始改善,特別是李克強總理訪日和此次安倍首相時隔七年正式訪華,信號鮮明,意義重大,成果可期,中日關系有望持續改善并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和更高層次上的發展,無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日關系走過不平凡歷程
眾所周知40年前,中日兩國老一輩領導人高瞻遠矚,做出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戰略決斷,通過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包括日本深刻反省戰爭責任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表態,明確宣示中日兩國要持久友好下去,雙方開展互利合作、謀求共同發展以及妥善處理歷史、臺灣等敏感問題提供了堅實遵循和保障,也為中日關系確立了政治基礎和法律規范。但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40年來,中日關系可以說是一路蹣跚,歷經坎坷與波折。
目前,在日本國內仍然存在美化侵略歷史等一些影響中日關系健康發展的負面因素,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對于日本曾經發動的侵略戰爭,日本國內有些人不但不反思,反而像小丑一樣跳出來否認侵略歷史。右翼勢力甚至在釣魚島的領土主權與臺灣問題上做文章、動手腳,破壞雙邊互信。近期,在中日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日關系得到改善,已重新回到正常發展軌道。我們不希望看到否認侵略歷史,歪曲侵略事實,不與軍國主義劃清界限的事情不斷發生,做這些傷害被侵略民族感情的事,只會失信于亞洲鄰國乃至國際社會。
中日經貿發展是中日關系的“壓艙石”
早在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就已經首超日本,目前,已經接近日本的3倍。隨著中日兩國綜合實力的逆轉與快速消長,加之冷戰后地緣政治格局的巨變,中日之間“政冷經涼”狀態,使安倍首相面臨日本國內的巨大壓力。特別是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一度持冷淡和否定態度,使日本企業失去了很多機會。此次,安倍首相訪華,帶領500多企業家來華訪問,就兩國在金融如貨幣互換,科技領域的共同研發,醫療保險及養老,環保等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和進口來源國,日本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和重要外資來源地,彼此互為重要經貿合作伙伴。中日兩國的經貿關系現已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格局。為此,這次安倍首相成功訪華,對于進一步夯實中日關系的“壓艙石”,無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當前,日中雙邊貿易總額約為3000億美元,兩國經濟已達到密不可分的關系。日本企業在華設點已經超過了3萬處,也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40年來,中日關系在條約的指引下持續前行,深入發展。2017年,兩國人員往來突破1000萬人次,貿易額超過3000億美元,各領域交流合作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亞洲和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日本尊重WTO,安倍首相也表示,日中兩國作為自由貿易體制的最大受益者,也應為加強WTO等多邊自由貿易體制而保持合作。
面向未來,推動中日關系行穩致遠
最近,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指出,這次中日關系的改善不是權宜之計,這是因為中國秉持和平發展理念、實行睦鄰友好政策,一直致力于中日關系向建設性方向發展。為此,他對安倍首相改善中日關系的意愿與舉措,抱持歡迎與呼應的態度。在雙方共同努力下,當前中日關系重回正常軌道,重現積極勢頭,這是值得雙方共同珍惜。雙方要遵循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確立的各項原則,堅持和平友好大方向,持續深化互利合作,推動中日關系在重回正軌基礎上得到新的發展。
世界形勢的新發展、新變化給中日關系改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空間。中日兩國應順應潮流,正確決策,抓住機遇,共同努力構筑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真正體現《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原則、精神的新型中日關系。未來的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日合作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多。為此,中日雙方必須把握好機遇,走好合作共贏之路,做大做好共同利益的蛋糕,為兩國人民提供更多福祉。中日關系進入新階段,兩國將共同為維護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做出新貢獻,以推動中日關系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