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一億粒米”“畫30天月亮”……頻繁被曝出的幼兒奇葩作業讓人哭笑不得。近日,又有一份一年級學生的科學作業上了熱搜榜:觀察樹葉的生長變化并寫12頁調查報告。超綱或奇葩作業屢見不鮮,這里頭還有“家長代勞”這個背景。學校和老師布置作業,如果真是孩子自己動手開動腦筋,倒也罷了,不管結果如何,好歹鍛煉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問題是,中國的家長誰都希望自家孩子的作業能脫穎而出,就算不能出彩也絕對不能墊底,于是鉚足了勁兒上手代勞,一來二去做作業成了家長們的大比拼,失去了意義。(2018年10月19日 《北京日報》)
過度拔高、揠苗助長的心態是怪題、偏題在中小學生作業中時而出現的根本原因。此類刁鉆古怪的題目是在耍小聰明,嘩眾取寵,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實際意義。奇葩作業題,到底是助力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還是在吸引眾人眼球呢?
筆者從兩個角度來思考。第一,奇葩作業本身,學校方面得搞清楚布置這種作業的老師的出發點和動機是什么。對于超綱作業,揠苗助長的心態值得玩味。第二,看到“超能力”作業后,學生家長的態度很重要。如果家長逆來順受地直接幫自己的孩子完成這種作業,無益于教育的開展。家長對奇葩作業該說話的時候得說話,及時與孩子的老師進行溝通交流,這樣向老師反饋情況,有助于避免同類奇葩之事再次發生。
如若給孩子留的奇葩作業,只是在形式上創新,卻不能在精神內核上考量收獲的效果,只會造成不理想的結果。有些奇葩作業過偏、過難,學生連題目都無法理解,又何談培養發散性思維。這樣的作業違背了教育科學,耍的是小聰明,并非大智慧。在中小學階段,難度過高的作業題目不利于孩子在學習上樹立和鞏固自信心,甚至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對學習興趣的培育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育需要創新、開放,才能夠培養出具有開拓性思維以及創造力的學生,教育也提倡多角度、靈活地看問題。在教學生活化的趨勢下,應該鼓勵學生多體驗生活、接觸社會,老師布置體驗實踐類的作業沒毛病,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值得肯定。不過凡事都有個度,作業要強調適度、適量,不宜超過孩子能力范圍過度拔高,而且在量上不宜過多。
家長之所以覺得是“奇葩作業”,一方面是超過了孩子的能力范圍,另一方面是對老師所要求的作業的終端評價有些不能承受。針對此,教師不妨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更務實一些,例如,讓孩子學炒一個菜、學洗衣服等,促進生活能力的培養。
有人認為,奇葩作業題目可以引導孩子展開豐富的聯想,增強思考能力。部分創新的作業也不是沒道理,比如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讓孩子接觸了課堂之外的社會,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親子關系。但創新不等于一定要奇葩。
布置作業的初衷不是為了難為學生及家長,而是在思路上去調動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與創新實力,強化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教師仍需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現狀來安排作業。若過多追求新奇、增加作業的難度,那樣就與教育的本質背道而馳了,所帶來的效果可能會事與愿違,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