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是世界糧食和肉類主要生產和出口國之一,素有“世界糧倉和肉庫”之稱。阿根廷也是是南美洲國家聯盟、20國集團成員國和拉美第三大經濟體。1972年2月19日,中阿兩國建交,2004年中阿兩國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14年7月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目前,兩國雙邊關系通過跨越式發展,為中阿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注入了新活力,將成為“南南合作”的新典范。
中阿雙邊關系實現跨越式發展
阿根廷是拉美地區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和新興市場國家,27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人口只有4300萬,自然資源稟賦優越。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依托潘帕斯草原得天獨厚的農牧業資源,阿根廷向世界出口大量的糧食和牛肉,曾經躋身世界十大富國之列,在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達3800美元,比當時的法國和德國還要高,從而吸引了大量歐洲移民競相投奔。
進入21世紀后,受益于世界大宗商品交易繁榮,阿根廷經濟在21世紀頭10年實現了高速增長。在這一時期,同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通過與阿根廷的緊密經貿合作實現了兩國雙邊關系的跨越式發展,并簽署了多項戰略合作協議。此后,在密集的首腦外交推動下,中阿雙邊關系持續向好發展。中方始終認為兩國處于相似的發展階段,面臨共同的和平與發展任務;特別是阿方在經貿、金融和政治方面都有著發展對華關系的需求。2016年到2017年,中阿首腦三次會晤,起到了增信釋疑的關鍵效果。
三大經貿合作成為中阿關系“壓艙石”
近年來,中阿貿易規模突飛猛進,中國已成為阿根廷第一大農產品出口目的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資來源地。從目前中阿經貿關系的發展來看,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和金融合作是目前驅動兩國相向而行的三大動力。
阿根廷是農牧業大國,中阿之間的貿易互補性極強。2017年雙邊貿易總額138.1億美元,同比增長12.1%,大豆、原油等是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從中國海關發布的統計數據看,今年10月份中國從巴西進口大豆的數量已經比去年同期翻倍;基礎設施落后和建設乏力是制約阿根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馬克里總統上任不久,于2016年7月推出宏大的國家基礎設施3年建設計劃,該計劃共包含224個涉及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交通領域的招標項目,投資總額逾332億美元,以提升全國交通基礎設施服務及現代化水平。同年8月,中國承諾將在5年內向阿方提供250億美元融資,用于幫助阿根廷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早在2015年,中阿兩國央行就達成了700億元人民幣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旨在為雙邊貿易結算提供便利,并向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2018年11月初,阿根廷央行宣布,與中國的貨幣互換協議規模擴大近一倍,達到1300億元人民幣。中阿貨幣互換不但可以幫助阿方紓困,還可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中阿關系將是“南南合作”的新典范
南南合作,即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分,因而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技術合作被稱為“南南合作”),是發展中國家自力更生、謀求進步的重要渠道,旨在促進發展中國家之間,傳播人類活動所有領域內的知識或經驗,并相互分享的能力。
目前,中阿兩國雙邊關系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典范。南方力量已是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世界經濟繁榮的重要動力,中阿雙邊關系對引領新時代中拉關系發展和“南南合作”推進具有里程碑意義。阿根廷所在的拉美地理位置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也是“一帶一路”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方。2017年,兩國宣布將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提升到新的水平,阿根廷將全力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兩國企業在第三方市場開展相關項目合作。同時,雙方將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七十七國集團等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框架內,就全球治理、安理會改革、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持續對話,捍衛多邊主義和多邊貿易體制,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