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熱烈的掌聲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先向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頒發獎章、證書,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并請他們到主席臺就座。每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分量最重的就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從2000年設立至今,共有31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些最高獎的獲得者,既有我們熟悉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王選、在青蒿素發現上做出科學貢獻的屠呦呦,但更多的是默默躬耕于科研一線的老科學家,他們的名字不為公眾所熟知。同樣,致力于中國新體制雷達事業發展的劉永坦院士和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的奠基人、防護工程學科的創立者錢七虎院士也一直遠離公眾視野和媒體報道。
研究一下劉院士和錢院士的履歷,可以發現他們的成長經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兩人分別出生在1936年和1937年的江蘇南京和昆山,彼時正逢日寇侵華,從小就身處內憂外患的亂世,隨家人顛沛流離十余載。解放后,他們又于1953年和1954年分別以優異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離開美麗的江南水鄉,來到北方冰城,開始了漫漫求學之路。而后,兩位院士都有海外經歷,時間略有不同。錢院士于1960就被公派到前蘇聯留學,1965年學成回國。劉院士出國時間略晚,直到1979年6月,劉永坦被派往英國進修,師從著名雷達技術專家謝爾曼,1981年回國。兩人埋頭研究的領域,一個是新體制雷達,為中國筑起了“海防長城”,一個是深地下防護工程,為國家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都是保護國家安全之重器。除了科學家的身份之外,兩人還是工作在一線的大學老師,在長達近六十年的教書育人生涯中為新中國的國家安全培養了無數人才。
從這兩位令人尊敬的資深院士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這一代杰出科學家的一些共性的成長規律。少年時就因國難而樹立了強烈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青年時期都主動將自己的學業與國家發展的大戰略結合為一體,選擇國家最需要的艱苦行業為自己的專業,為此奮斗終身。此外,兩位院士都有良好的國際視野,注重外語學習,一個是在大學畢業即被公派留蘇,一個是在改革開放的第二年就去英國進修。跟隨海外名師的學習經歷為提升他們的學術水平起到了關鍵作用,為他們今后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兩位院士從事的都是大工程類的項目,需要大量的人才團隊的合作才能完成,兩位院士重視團隊的建設,并將教書育人做為自己的重要工作,六十年來,桃李滿天下。
正如劉院士的獲獎感言“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一種無上的光榮,這份殊榮不僅僅屬于我個人,更屬于我們的團隊,屬于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