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即將在2019年投入商用。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同時也是一個充滿變數的商業前景。
任何技術革命,都要歷經從“安裝期”轉向“發展期”的幾十年時間中,或許才能可見這一技術革命的經濟形態是否已經萌芽??啥潭痰?年時間,5G仿佛在被各方“催熟”,一躍進入自己的黃金時代。
那么,5G這個今天產業共識明確、技術“頂層設計”就緒,千億投資規劃出爐的時代“寵兒”,拋開國家宏觀層面紛爭,其實仍在等待回答一個最簡單問題,它的商業模式是什么?
剛需不足,是5G的“痛點”
在亞洲文化中,火燒旺運。
去年11月24日,在韓國5G正式商用化前幾天,一場不大的火災癱瘓了韓國首爾5個地區、京畿高陽市一帶的5G網絡,也讓韓國三大電信緊急取消了新聞發布會和5G服務介紹活動。
在一衣帶水的中國,5G商用雖仍停留在PPT上,但已然如火如荼。
從工信部部長苗圩的5G時間表,到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胡厚崑的“if you build it,they will come”,一切跡象都在預示5G即將在2019年從試驗期,進入產業發展的加速階段。
那么,“5G商用”還在等待什么?
做為新一代無線通信標準,5G雖然是科技領域的“下一個大事件”,然而很少有人關注它的商用場景與盈利模式。在2018年科技行業的十大失敗案例中,排名案例之首正是5G。
2018年,美國四大運營商、韓國的三大運營商都在瘋狂宣傳5G。但實際的市場反饋,并未達到那么高的預期。原因很簡單,雖然5G已經快到來了,但是感覺5G的整個產業鏈,還沒有一個是真正預期可以受益的。
而從2019年開始,中國的三家運營商上均要上5G,需要分別增加投資480億(移動)、300億(電信)、180億(聯通),則從2019年開始,電信和聯通將進入虧損狀態,年均虧損高達100億元,運營商急需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像華為、中興這樣的公司未來可能收入增加,但是利潤率至少會砍半。
有人形容說,3G、4G時代,通訊服務就像經營一架全部是經濟艙的客機,而5G時代,通信管道的能力大幅提升,不僅出現了不同型號、性能和等級的飛機,而且通過網絡切片,飛機內部又出現了經濟艙、商務艙和頭等艙。商業模式的豐富性已經大大升級了。
然而,豐富的商業模式,在哪?
消費“端”的乏力
當你有一部5G手機,仍然還是看看視頻、玩玩游戲、上上網購物嗎?如果還是這些應用,5G還是在切割一塊老蛋糕,而建設新技術所需的投資則無處消化。
從去年12月1日午夜起,韓國正式進入5G時代,至今已經滿1個月,但受到民眾關注的程度卻比預期的少,民眾對于5G的冷感,歸咎于5G服務的“無用之外,又無法使用”。用BayStreet Research分析師Cliff Maldonado的話說,就瀏覽Facebook和查看電郵來說,在5G上體會不到任何區別。
更糟糕的,來自于外患——5G誕生的“生不逢時”。
2009年3G牌照發放、2010年iPhone4發布、以及隨后而來的各種移動端APP,標志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網絡、終端、應用的三浪疊加。2011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超過PC。2016年,全球市值最高的5家公司首次全部來自科技行業—— 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這五家公司均來自于移動互聯網網絡、終端、應用領域。
然而,到了5G時代,這一大潮褪去了。
國際數據公司(IDC)預計未來五年智能手機銷量年均增幅僅為1.4%。
現實就是這樣殘酷。
產業互聯的“深坑”
有人說,如果說4G是專門為移動互聯打造的,那么5G就是為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打造的。隨之,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相互遞進與配合,企業轉型智能工廠、跨企業價值鏈延伸,中國制造2025通過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中國制造,由此走向全球產業鏈上游。
但很遺憾,單憑5G本身這條“高速公路”,不能解決路上沒車,也就是工業領域5G商業化的問題?,F有的工業軟件與應用要么不需要5G支撐就能使用,而與5G網絡的大容量多樣化設計的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應用還屈指可數。
而作為5G產品與服務潛在提供方,BAT與華為、中興等企業目前都重兵集中在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與平臺層面,仍在單純提供上云服務、點對點的解決方案,以及更為單純的網絡設備搭建,應用創新端的工業流程再造成果屈指可數。而身為制造業大佬,海爾、徐工等企業雖然搭建起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卻未能走出企業生態之外,實現行業通用。
唯一踏足工業互聯網的第一股工業富聯,也在股價大跌,風投撤資后,被打回原形。
在這一產業背景下,麥肯錫研究院調查顯示,只有57%的中國企業對工業4.0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遠低于美國(71%)和德國(68%)。
在BCG、阿里、百度聯合發布中國互聯網經濟白皮書指出,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整體水平,不受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水平決定,而是受到中國制造業整體水平影響。
依靠投資拉動的5G,跑不快
“不要把5G想象成海浪一樣,浪潮來了,財富來了,趕快撈,撈不到就錯過了。5G的發展一定是緩慢的?!焙茈y想象,這是5G即將大規模商用前,一位出自5G技術領先企業創始人的表態。
1月16日、17日,任正非面對中外媒體,給出了不同以往的表述。他說,“5G實際上被夸大了它的作用,也被更多人夸大了華為公司的成就。因為我們跑得太快了”。
這不是一個很難的理解的話,只是跑的太快了這句話,有兩個涵義,一個是夸了自己,一個是道出了5G發展的實情。
如果5G技術還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與產業直接價值,它所在我國國民經濟生活中的角色,目前就是一場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
在全球1000多個智慧城市中,中國以500個試點城市居于首位,且已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等多個智慧城市群。從信息城市到數字城市,再從智能城市到智慧城市,中國已經將智慧城市寫入國家戰略,并投入大量資金。
從范圍與投資上看,智慧城市恰恰是能夠讓5G這個萬物互聯、超低延遲的網絡技術有用武之地,也是讓5G產業鏈前端時投入巨大資金的產品提供商、技術開發商與運營服務商“解套”的“首班車”
苗圩證實,5G將在教育、醫療、養老、交通等領域應用,直白點說,5G商用的未來正是城市公共服務與一些與民生相關的科技新興領域。
的確,在城市云服務平臺,大數據中心建設日趨完善,無人駕駛、智慧金融、醫療,語音、視頻識別投資升溫下,5G能夠在智慧城市建設上找到更多感覺,并可能誕生與之匹配的新商業模式,逐漸解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頑疾。
比如,在智能網聯車領域,寶馬集團和戴姆勒集團把各自旗下的共享汽車品牌DriveNow和Car2Go等共享出行業務進行整合,而一汽、長安、東風也宣布將聯手成立共享出行公司,共同探索新商業模式,包括汽車共享、出行服務、汽車產業新生態的合作,以及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建設等。
相信,在未來城市服務領域,中國將誕生出5G時代的新BAT企業,幫助政府投資拉動的“神話”繼續。
可唯有一點,上述架設仍是一個沒有市場規律檢驗的領域。
只要照單全買的政府一天不追求利潤回報,那么5G就不會被逼出自己商業模式,而是在一場貨幣游戲中找到了庇護所。
至于未來5G能否實現它在消費、產業與公共領域的技術與商業價值,或許只有6G問世時才能完整地看到。
在此之前,5G只更像是一個催熟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