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董保同  >>  正文
    董保同:“正月十五吃燈盞兒"
    董保同
    2019年02月21日

    “剛才舅給我回電話了,他說他們吃了晚上飯點燈盞兒了。"

    正在看元宵晚會時,忽然收到表弟發的微信。閉上眼睛,眼前浮現出這幅畫面:在遙遠的河北農村老家,高懸的滿月照著姥爺家的老院子老房子,八十歲的舅舅和一家人正把點亮的燈盞兒擺放到能放燈盞的各個地方:正堂桌子、牌位、燈間、窗臺、柜子、灶臺、雞窩、柴棚、水缸蓋……整個老院子各個角落都被照得亮亮堂堂。舅舅妗子口中可能還念念有詞,"祭燈兒,祭燈兒,一年一么兒……"

    正月十五祭燈,這一風俗在河北老家可能已有上千年了。小時候在農村,除了年三十兒吃年夜飯,吃香噴噴的殺豬菜,最向往的事兒,就是正月十五“點燈盞兒"了。年夜飯只是好吃,炸燈盞兒好吃,點燈盞兒還很好玩兒。做年夜飯是大人的事,小孩兒插不上手,做燈盞兒、點燈盞兒,小孩兒都可以幫上忙。燈盞兒是用粘米做的(熟的),先要用線繩切成中國象棋棋子形狀(專業術語叫拉燈盞兒),把泡過花生油的燈芯(燈捻)插在上面,把燈芯點著后,小心翼翼地把燈盞兒放在各個需要祭祀的地方。點燈盞兒的過程中,要跟著大人唱,"祭燈兒,祭燈兒……"

    祭燈時還經常有個小插曲。如果家中有人身體哪個部位疼痛,就把燈盞兒往那個部位放一下,邊放邊說,"祭祭胳膊,胳膊不疼"或者"祭祭腿腿不疼"。孩子們互相嬉戲,會往對方頭上放,說“祭祭腦袋變聰明“,或"祭祭腦門長大個兒“。家長看見會出來喝止,“別鬧了!""不能往腦袋上放!"

    祭燈的風俗源自何時已無法考證,我以為祭燈的意思似乎是祭祀家中各位神靈。國人似乎是泛神論者,認為家中萬物皆有神靈。比如,灶臺有神靈,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全家一年的表現,所以這天要吃粘的、吃甜的,希望灶王爺嘴巴粘住,或者上天說點甜言蜜語,祈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家里其他所有方位、家具,包括雞窩、羊圈,也都有神靈,所有這些神靈也都需要關心。一年到頭,家人忙東忙西可能忽視了這些神靈,所以在正月十五這個特殊的日子,要專門對這些神靈進行祭祀,讓光明普照每一個角落,感謝他們一年來對全家默默的奉獻和付出。這體現的是對家中萬物的感恩之心,也是對容易被忽視的弱勢群體的特殊關愛。

    充滿精神內涵的祭燈之后,另一個核心環節當然就是煎燈盞兒、吃燈盞兒了。將燈盞兒用花生油炸成金黃,外焦里嫩,如果再蘸點白糖甚至蜂蜜,那可就是童年少年時代可以吃到的極致美味了。有的人家還在燈盞兒中加上棗泥、豆沙,那就更好吃了。很象老北京有名的小吃-油炸糕,我到北大上學時,時常會到長征食堂買個炸糕解解饞,仿佛可以回味一下炸燈盞兒的味道。

    十五的月亮已經升起來了,這個鐘點兒,舅舅家的院子屋里估計仍被燈盞兒照得滿堂光明。我這邊家里花生油、白糖都是有的,明天說不定會收到舅舅寄來的燈盞兒呢。

    【責任編輯:許聃】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