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3月,中央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經過近兩年的周密籌劃到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一個雄心勃勃國際一流大灣區的藍圖開始實施,作為中國灣區經濟的先行者,其發展的新走向、新探索、新實踐必將成為中國打造世界級大灣區城市群的新樣板。
這一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兩步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到2022年,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到2035年,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在更高層次上的大開放、大融合、大發展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釋放巨大的發展動能和紅利。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說:“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是中國現代化的下一個模板?!?/p>
作為世界第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江?;ソ?、擁灣抱海,對內擁有泛珠江三角洲廣大腹地,對外輻射東南亞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謂占盡中國經濟版圖的天時地利,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也如日中升,這使其在未來一二十年問鼎世界一流城市群的底氣十足。中央適時推出這一發展規劃,其戰略構架和宏大愿景可謂深謀遠慮,意義重大。
世界銀行的有關數據顯示,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诘娜侵薮鬄硡^,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區。
粵港澳大灣區包含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等9座城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800萬,GDP已經接近10萬億人民幣,大灣區以全國約5%的人口規模和0.58%的國土面積,創造了12%的全國GDP總量,體量與澳大利亞和韓國相當,也接近紐約灣區水平,是舊金山灣區的兩倍;進出口貿易額占全國(含港澳)進出口總額40%以上,是東京灣區的3倍以上;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上灣區港口、機場分布、高速公路網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形成了現代化立體交通運輸體系。2017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5億噸,包含廣州、香港、深圳、東莞、珠海等5個億噸大港。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8000萬TEU(國際標準箱單位),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則是這三大灣區總量的5倍多,民航旅客吞吐量超過2億人次,均位居全球灣區之首。
這一灣區是中國開放度最高、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在全球最著名的城市評級機構之一——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2018年評定出的55個世界一線城市(世界級城市)中,香港列第3位,廣州列第27位,深圳則列第55位。珠海、澳門也居世界4線城市之列。
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孫中山研究院發布的《四大灣區影響力報告(2018):紐約?舊金山?東京?粵港澳》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影響力居四大灣區的第2名,擁有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和基礎,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快速發展,是世界最大的外貿產品聚集區,中高端勞動力充裕,以及數倍于其他灣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灣區2017年經濟增速為8%),擁有發展成為全球一流灣區的基礎和實力。
但是,按照發展規劃的要求,粵港澳大灣區邁向世界級城市群的路程還很遠。為實現更高的發展目標和歷史擔當,需要經濟體系的再造和發展模式的創新,這將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灣區內11座城市各具特色,相互融合、優勢互補、引領創新、聚集輻射,才能夠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高效流通,敢試敢闖才能探索出中國式灣區一體化發展騰飛新模式,并支撐引領國家經濟發展和高層次對外開放,形成對亞洲乃至世界更大的影響力。
眾所周知,世界級城市要擁有以下幾點特性:能夠成為全球經濟系統的重要中樞、世界城市群中的支撐核心、對大區域經濟具有巨大輻射帶動能力。世界級城市在城市規模、經濟實力、輻射帶動能力、國際競爭力、人才吸引力、科技創新力、交通通達能力等不同指標均處于全球最高水平。
中國是發展大灣區的后來者,認真學習和借鑒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發展經驗必定使粵港澳大灣區少走彎路?;浉郯臑硡^的第一份發展規劃剛剛出臺,而紐約灣區自1929年至今先后出臺了4次灣區發展規劃,90年的發展打造使其成為世界灣區經濟的領先者。
紐約灣區作為世界灣區發展的典范,是世界級的“金融灣區”。由紐約州、新澤西州、康涅狄格州等31個縣共同組成,面積33484平方公里,這一龐大的城市群以紐約為中心,北起波士頓,南至華盛頓,擁有多個全球知名大都市。目前,人口4347萬,但GDP總量卻高達1.65萬億美金,相當于中國北上廣深四座城市GDP的總和。而華爾街金融區內聚集著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在內的2900多家世界金融、證券、期貨、保險等機構。美國7家大銀行中的6家總部扎堆于此,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金融中心。1/3以上的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將總部設在這里。同時還聚集了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等共計58所著名學府。
日本東京灣區,面積13562平方公里,占日本面積3.5%。聚集了日本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東京灣區形成了包括鋼鐵、有色冶金、石化、機械、電子、汽車等產業在內的工業產業帶,成為日本最大的工業城市群和國際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貿中心和消費中心。一大批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均設于此地。
而以科技領先聞名于世的舊金山灣區,聚集了全球的高科技人才,科技發展迅猛,擁有舉世聞名的硅谷和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20多所著名大學,谷歌、蘋果、Facebook、甲骨文、英特爾、特斯拉等全球科技巨頭的總部也在那里。
以上三大灣區的人均經濟水平均居世界前列。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約為2.2萬元,只有紐約灣區的32%、東京灣區的40%、舊金山灣區的18%?;浉郯拇鬄硡^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比重剛剛超過60%,而其他三個灣區均在80%以上。從人均GDP指標來考量,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和追趕可謂任重道遠。
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要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4個中心城市為支撐,實現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創新驅動城市群實現發展機制轉換、動力聚變,效率和質量大幅提升。未來,粵港澳灣區城市群的格局是:香港---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澳門---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廣州-----全球貿易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深圳-----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佛山、東莞、中山、珠海等城市-----全球高端制造業產業聚集帶。
專家預測,到2030年,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將在2017年1.5萬億美元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3.2萬億美元以上,為全國GDP的增長貢獻超過20%。
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首要的是打造科技創新型人才高地,建立灣區高端人才聚集和共享機制,即實現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地區人才相互開放,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政策,形成粵港澳人才“聚寶盆”的虹吸效應。紐約、東京、舊金山三大灣區都是全球高端人才聚集區,其中舊金山地區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為42%。
目前,粵港澳地區擁有國際一流大學及全國高等院校170多所,擁有30余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以及獲聘其他國家同等職銜的科學家,擁有4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以及眾多研發機構,這些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要素良好,如何形成培養與引進雙輪驅動機制成為當務之急。
據創科香港基金會的測算,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需要科技帶頭人、科創創始人和優秀工程師15萬人以上,目前本地每年能夠培養的不足10%,更多高端人才需要依靠全球引進。令人欣喜的是,粵港澳11個城市目前全部都推出了人才新政,高端人才聚集效應已經開始顯現。
作為“世界工廠”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建立迎合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科技創新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浉郯拇鬄硡^的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7%,和美國、德國處于同一水平線。到去年底,粵港澳大灣區世界500強企業已達20家,大灣區內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89萬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總量的56%。灣區產業腹地面積廣大,勞動力基數眾多,科技產業鏈完整。這些將成為粵港澳灣區建立全球領先高新技術產業鏈條的優勢,抓住機遇,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差異化、集群化發展,形成大灣區的新經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才能以核心競爭力實現彎道超車。
據國信證券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白皮書》(2018)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粵港澳地區擁有兩家超級獨角獸,33家獨角獸,26家準獨角獸和57家潛在獨角獸企業,其中35家獨角獸企業估值總額達1063億美元,行業分布主要聚集于高端裝備、智能硬件制造、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互聯網服務、生物醫藥等領域。未來,這些企業將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云計算、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產業領域脫穎而出,將誕生一批未來的科技巨頭和“經濟大象”。目前,包括華為、騰訊、中興、萬科、格力、大疆等已經成為擁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領軍企業。
粵港澳大灣區內,由深圳、廣州等9個國家級高新區組成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形成了廣--深--港--澳延伸180多公里的科技創新產業走廊。包括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香港科學園、香港數碼港,澳門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一批產業園及科技創新平臺正成為世界一流創新企業的聚集區。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吸引海內外投資的熱點,去年廣東全省實際利用外資1450.9億元,增長4.9%,高技術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84.7%。而廣州市去年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376家,比上年增長1.2倍;合同外資399.6億美元,增長2倍。美國最大石油公司??松梨诠緦⒊赓Y100億美元在惠州大亞灣石化工業區獨資興建化工綜合體項目。今年2月13日,在深圳前海舉行了31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項目總投資達749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突出。香港、廣州、深圳的金融資源及優勢疊加,將使灣區建設如虎添翼。這里擁有港交所和深交所兩大證券交易所,聚集了大批全球銀行、保險、證券等跨國金融巨頭,香港擁有跨國公司企業總部超過1400家。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基地,向全國金融提供服務,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離岸樞紐的地位將進一步加強,在全球金融的綜合競爭力將不斷提升。去年,香港證券交易所公開招股集資額達2,778.5億港元,成為全球IPO融資額排名第一的交易所。140家IPO企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占上市企業總量的43%。未來,將擴大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要素雙向開放與聯通,打造引領泛珠江三角洲、輻射東南亞、服務于“一帶一路”的金融樞紐。截至2017年末,僅廣東自貿區入駐金融類企業7萬家,跨境人民幣結算累計業務量達13.87萬億元,
加快建設綠色、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灣區,教育、醫療、文化、衛生、交通等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隨著廣深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廣州到香港僅需47分鐘,深圳到香港僅需30分鐘、珠海到香港僅需45分鐘。未來數年,大灣區還有高達10條城際鐵路陸續開通,粵港澳1小時生活圈將變為現實。
粵港澳大灣區正致力于以全球視野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以制度創新轉換灣區發展機制,以戰略眼光加快高端資源要素集聚,以全產業鏈思維謀劃現代高端產業體系,以宜居宜業為目標建設世界一流優質生活圈。
城市群協同發展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柱,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也擁有多個大灣區城市群?;浉郯臑硡^城市群的樣板意義在于為中國其他灣區城市群發展提供先行、先試的經驗和政策依據。隨著國家粵港澳灣區戰略的落地,其他灣區發展規劃也漸漸浮出水面,包括環杭州灣大灣區、環渤海大灣區、北部灣大灣區等,相信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龍頭的昂起,必將帶動這些沿海大灣區競相發展,并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新引擎。
(鞠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