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段黎萍  >>  正文
    段黎萍:互聯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上)
    段黎萍
    2019年03月11日

    前幾天,有個青年朋友問我社交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題目,但因社交媒體僅是互聯網的一種應用形式,所以我想把這個問題放大到互聯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來談。

    教科文組織(UNESCO)于 2003年10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以下五個領域(Domain):分別為1、口頭傳統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分為十大類,基本可以直接對應到教科文組織的五大分類上,所以此文將按照教科文組織的分類來討論互聯網對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

    互聯網是信息傳播的一種方式。從原始人到現在,信息傳播的方式大體經歷以下幾種:面對面進行口頭交流、將圖像信息刻錄在巖石上、將口頭信息進行編碼刻錄在巖石上、發明可流轉的信息記錄材質(如泥塊、繩子、甲骨、羊皮、竹簡、紙張、膠片、唱片等)、發明基于電波的信息傳播方式如電報、電話、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

    從信息傳播的受眾人數、存續時間、流傳地點、雙向交流性來看,面對面傳播的受眾只是當時在場的人群,雙向交流能力強、但存續時間短,面對面交流一結束,信息傳播的功能就結束,沒有參與的人群只能聽別人的轉述,屬于二手信息。巖畫的傳播力可以歷時上萬年,受眾可以很多,凡是經過此地的人都可以看到,但沒到過此地的人則無法看到??闪鬓D的信息記錄材質出現后,受眾快速增多,不同受眾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方都看到這些一手信息?;陔姴ǖ碾妶?、廣播和電視的信息傳播,其信息受眾在地域范圍上和傳播速度上遠遠超出傳統的紙質介質,但和傳統的竹簡、紙張等介質一樣,都是單向信息傳播,受眾的感受無法得到及時響應。電話只是將面對面交流進行了地理空間的延伸?;ヂ摼W則同時滿足了受眾人數多、存續時間長、流傳地點廣、雙向交流便捷的條件,而且互聯網在信息組織方面,繼承了圖書檔案學的特點,信息的聚類和檢索都更為方便。

    基于五大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和互聯網的特點,互聯網對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會不盡相同,下面逐一討論互聯網對五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從信息傳播的效果來看,當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關注者多了,從業者能夠在金錢和名譽上獲得更多的收益,就會鼓勵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這個行業里,從而有利于這個行業的傳承與保護。過去兩年我擔任過國際非遺大數據平臺和網站的咨詢專家,見證了太多的非遺項目由于受眾太少,傳承人無法以此為生,無法吸引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業,導致傳承人缺乏、技藝失傳、項目無法存續的情景。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有限的流傳人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如何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這些項目,真正了解并喜歡上這些項目,是保護這些項目的首要條件,保護工作不僅僅是逐一錄像,保存在檔案館里。

    口頭傳統和表述類非物質文化類遺產主要是指流傳于某一地區的民間傳說,基本是通過面對面的交流進行傳播,其中很少一部分會通過文字記載的形式輔助保存和傳播,傳播的地點可能是田間地頭、也可能是節日慶典上,傳播者和受眾之間互動性最強,有時傳播者與受眾甚至融為一體。但這種傳播方式存在著傳播范圍過小、傳播內容不便于保存等缺點,所以很多口頭傳說已經瀕臨滅亡。后來,電影的興起為此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保護起到了很好推動作用,這些口頭傳說為電影提供了創造的源泉。例如,我小時候看過的電影《阿詩瑪》就是云南的一個民間傳說,通過電影的強大傳播能力,將這個民間傳說保存下來并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去云南的石林參觀,見證阿詩瑪和阿黑哥的愛情故事。

    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音樂、歌曲、舞蹈、戲曲、曲藝等,與口頭傳說和表述相比,既有很多相似性,也有一些不同。表演藝術都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傳播者多數是專業從事此項藝術的人員,巡回表演,以此謀生,以受眾多為生存之道,其表演的內容更為嚴謹,文本記錄更為清晰明確。這類藝術中的有些項目在廣播、電影、電視興起之后,快速占領廣播和電視,并根據廣播和電視的傳播特點,對各自的表演形式和內容進行了調整,讓更多的受眾能夠足不出戶、不花分文,就能享受到名家名段。更重要的是,錄制下來的表演片段,可以重復播放,不像以往到劇院看演出,看完后若想再看一次,還得重新去劇院看。當然,在劇院看,每次都可以看到表演者鮮活地表演,??闯P?。

    在互聯網時代,這些表演類藝術或主動或被動地以各種形式在互聯網上傳播。同時,由于互聯網上便捷的互動方式,每一個網友都可以評價、轉發和二次編輯這些內容,可以與表演者直接互動或間接互動,增加了民眾的參與感。但是,在互聯網的浩瀚信息中,如何讓這些傳統表演藝術能夠被廣大網友看到并關注到,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除了一些專業機構和網站的推廣外,有個人魅力的傳統文化表演者自身所帶的網絡流量是一條重要途徑。有很多表演者出于各種現實的考量,不準觀眾拍攝自己的表演,不準觀眾將表演視頻上傳到互聯網上,恪守著自己的小劇場。也有很多表演者,積極地擁抱互聯網時代,允許觀眾拿著高清攝像機拍攝全場視頻并上傳到各大網站給網友觀看,贏得更多的網上觀眾,甚至將一部分網上觀眾轉化為劇場里堅定的觀眾。各種方式無所謂誰優誰劣,各有各的道理。

    做為與互聯網同步成長起來的90和00后,更習慣于從網絡上獲取文化娛樂信息,而表演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有機會通過網絡走近90后和00后。去年通過抖音火起來的相聲演員張云雷表演的相聲、太平歌詞、京韻大鼓、評戲、京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互聯網上進入到年輕一代的視野,并帶動一群年輕人學唱這些曲目。同時,一些有國際化背景的年輕人,主動將北京小曲《探清水河》翻譯成英、法、日、韓等版本在互聯網上傳播,從而可能會吸引一些國際受眾。法語版本詞匯質樸優美,將歌詞中的兩個中國古典愛情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別換成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法國名著《高老頭》中的男女主人公,便于外國人理解這個故事。這個翻譯方法與當年周恩來總理向外國貴賓介紹《梁山伯與祝英臺》時一樣,周總理的妙翻能夠被當今的年輕人借鑒,這就是文化的傳承。為此,我專門與法語版本的翻譯及演唱者、視頻拍攝者、一個二十多歲中國留法女生在微博里進行過交流,并表達了對她的喜愛。

    文章寫到這里夠長了,社會風俗、禮儀和節慶,以及自然界知識類、傳統手工藝等三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互聯網的關系,且聽下回分解。

    研究員,清華化工系博士。曾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從事信息分析研究和國際合作工作,以及在中國駐瑞典使館科技處任一秘?,F從事國際科技政策的研究工作,并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民信息計劃中國聯絡點聯絡人。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