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新技術帶動了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當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蓬勃發展。全球化將何去何從?盡管當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但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對全球化的未來抱著樂觀態度。而劍橋大學教授芬巴爾·利夫西卻在《后全球化時代:世界制造與全球化的未來》一書中拋出這樣的論調:“關于全球化的未來,當前被廣為接受的解釋是有誤導性的,甚至存在錯誤,這是本書的核心論點。在過去10年中,全球經濟的運行模式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落伍了?!?/p>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還有這一句:“如果我們依然堅持認為繼續發展全球化(或者有些人所說的超級全球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唯一選擇,那么我們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其嚴重性可能堪比2008年金融危機,足以讓整個世界經濟陷入困境?!?/p>
芬巴爾·利夫西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只是一名象牙塔里的學者,他還是多個歐洲國家政要、企業家的顧問。從這樣權威的身份來看,他拋出這樣的觀點,并不是胡言亂語,而是向我們發出應當有的提醒:不能再因循守舊了,只有覺察、把握當下的新趨勢,才能讓世界經濟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他在回顧了制造業發展的歷史后,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論證他的觀點:
首先,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3D打印技術的快速發展,由智能機器人代替工人生產的時代將會到來。有預測顯示,未來幾十年,90%的傳統工作崗位將被人工智能機器人所替代。這會讓企業在進行工廠選址時,不再優先考慮勞動力成本,而是以貼近市場端為原則。因此,不少企業會在全球重新規劃其工廠的布局。由此,作者發現,在某些國家出臺政策的支持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重新回到自己的國家建廠,從而使該國實現制造業回流。
其次,消費者的需求日趨多樣化和個性化。這使得現在的市場已經不再是賣方市場,而是買方市場,消費者的各種需求,將逐漸成為企業生產商品的標準。因此,企業過去大規模和流水線的生產模式將逐步轉向定制化、個性化的生產模式。另外,消費者對商品送達的時間也要求越來越短。在這兩個因素作用下,企業也必須要考慮工廠如何布局,才能更加靠近市場和消費者。
最后,生態環保因素也將會影響企業工廠的布局。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是,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貨物物流運輸成本進一步降低,“門對門”的運輸已經普遍實現,“世界是平的”即將成為現實。但是利夫西卻發現,未來由于環保因素,貨物運輸成本將會越來越高,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石油等資源的短缺,使得運輸成本變得越來越高;二是節能減排成為了全世界人類共同的任務,在物流運輸環節,物流企業會為了達到減排目標而延長運輸時間,從而變相地增加了運輸成本。這是我們當下所忽略的因素。
在利夫西看來,以上這些因素,都造成了制造業發展的趨勢將是從全球化到區域化再到本地化。當然,作者也表明,他并不支持貿易保護主義,也不是為了否定全球化,而是在這些現象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的思考,即當下的一些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預示著世界制造業將迎來一場顛覆式的變革。作者對電影《星際迷航》中的一個片段印象深刻,聯邦星艦企業號艦長只是對著墻上的復制器說出“熱伯爵茶”這幾個字,一杯泡好的茶就憑空出現了。這預示著什么?制造業將掌控在消費者手中,消費者可以直接控制、組合原子和分子,短時間制造出自己想要的產品!
最關鍵的一點是,本書與眾多分析全球化的著作所不同,作者并沒有將重點放在特朗普的種種行為、英國脫歐等事件的分析上,而是將焦點對準了企業,福特、ZARA、西門子,乃至中國的比亞迪,都被提及。作者對這些企業的一系列行為進行邏輯分析,無疑是給我們觀察全球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雖然全球化的未來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影響全球化走向的除了技術與政治等因素之外,還與無數企業的行為息息相關。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正是千千萬萬企業的決策共同塑造了總體貿易模式與投資流向”,“決定全球經濟是否進入后全球化時代的不是宏觀經濟學家,也不是政治家,而是企業本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