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鋼軌/鐵路路徽/荒原行進/光榮屬于奔走的勞動者
路徽懸在北中國的空中/設計者透露天機/草稿褶皺蜿蜒/靈感如羽翼翕動
小米/黃燦燦/八百斤/供養父母妻兒/喂大革命的小米/獎勵路徽設計者
路徽包圍鐵路人/袖口、衣扣、帽子/滿洲里以里的中東路/萬里山河漫延的大鐵路
小米閃耀/金幣何在?/小米流暢如沙/短暫的存在/如靈感/如人生
小米與路徽/口糧與旗幟/龐大的火車/穿過沉睡的山洞
——選自拙作詩集《火車奔向雪國》之《路徽的出處》
中國鐵路的LOGO——路徽,在我們這些鐵路子弟出身的人心里著實是印象深刻。小時候,父輩們穿的鐵路制服、帽子、飯盒,甚至滿是黑漬的工作服,大家稱為“油包”上都有鐵路路徽標志,小至紐扣、帽徽,大到火車車頭、建筑物上都有它的圖案。
靈感的火花閃現,成就了哈爾濱鐵路博物館外的詹天佑廣場。廣場規劃面積2800平方米,整體布局呈新時期鐵路路徽的造型,突顯鐵路行業特征。
哈爾濱鐵路博物館詹天佑廣場航拍圖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的號角已經吹響,新中國即將迎來曙光。此時,鐵道部和鐵路總公司的前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正式成立,簡稱軍委鐵道部。
鐵路部門除了有名字,還急需有個LOGO,從中東鐵路到民國鐵路,路徽都以不同的形象展現世人。當年6月,軍委鐵道部決定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路徽式樣,應征者眾,于是將3200個應征作品加以編號,成立了路徽圖式審查委員會,在大院里舉辦了一次展覽會。中央和北平市委的領導,一些著名畫家都來到現場,群眾踴躍對作品投票,經過反復審查后,最終選舉結果卻令人驚訝,票決結果竟是由交通部的一位員工拔得頭籌,交通部與鐵道部比鄰而居,設計者是業務處的陳玉昶。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同日,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成立。1950年1月22日,《人民日報》發布鐵道部公告,公發布采用的路徽圖案。此令頒布了中國鐵道路徽標準式樣圖案和胸章、帽徽、紐扣、會場建筑物裝飾圖式的比例尺寸,并對路徽的含義做了專門的說明。公告中還公布了中選名單和獎勵數額:“第一名陳玉昶,酬小米800斤;第二名顧刻,酬小米500斤;佳作廬鶴春、馮敬修,各酬小米100斤”。小米小米,從延安到北京,一路滋養了革命者的糧食,一度成為獎勵焦點。
近七十年倏忽而過,每每在各種場景見到鐵路路徽,我都倍覺親切。它雖誕生于共和國成立之初,但佳作無關其他,典范注定永恒。如今,在世界諸多著名設計學府的課堂上,都將中國鐵路路徽作為經典設計范例對學生進行,比如德國公立包豪斯學校等院校。路徽設計構思精巧、意蘊深刻,屬極簡主義風格。另外它表現度高、信息量大,背后推理過程嚴謹。上部為火車頭,又如“人”字;下部為鋼軌,又如“工”字,形如一列蒸汽火車迎面駛來,又寓意工人頂天立地當家做主。
一直在改變的是車速,一直未變的是路徽。新中國伊始,鐵路通車運營總里程只有2萬多公里,而且多為外國人修建的,是一部屈辱、斗爭的鐵路史。而路徽頒布實施以來的近七十年間,我國鐵路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全國四通八達的鐵路線上,橋梁、隧道、站舍等建筑物都鐫刻著路徽標志。鐵路的牽引動力從蒸汽機車發展到內燃機車、電力機車,鐵路邁進了客運高速、貨運重載的時代,每臺移動牽引設備上、各類車廂、車輛上,都有路徽標志。
如今,“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無懼時光侵蝕,路徽文化薪火相傳。一路走來,路徽在鐵路人心中依舊是沉甸甸的使命,依舊是閃亮亮的榮光和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