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快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特別是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走進非洲大陸。
中國記者是時代大歷史的記錄者。記者如何記錄中國走進非洲大陸的?趙憶寧成為一線采訪記錄這一歷史進程的中國女記者。我們面前的這本書——《21 世紀的中國與非洲》,就是她再一次勇敢并卓有成效的非洲大陸記錄。她作為《21世紀經濟報道》的首席記者,于 2016 年至 2017 年赴非洲七個國家深度采訪四個月,然后用七個月的時間研究寫作,在這家報紙上發表了76個專版、約40萬字的連續報道,她的非洲連續報道成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紀實之作,堪稱中國與非洲時代記錄的佳作。
這本書對我國經濟、外交、智庫、大學等各界了解非洲、了解中非關系、了解“一帶一路”都有著多方面的認識價值和參考意義。這里我只說說它對我國新聞界的啟示:一個有擔當的記者應該成為時代的記錄者!
有擔當的記者要去做記錄歷史的新聞
趙憶寧在本書的前言中說:“中國的記者該做什么?做記錄歷史的新聞是中國記者的擔當。我們有責任記錄中國崛起的這部大歷史,只有鑲嵌在歷史中的報 道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新聞?!保ā?1 世紀的中國與非洲》, 19 頁,以下引自本書的 只注頁碼)中國崛起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正在改變著中國和世界, 引起了廣泛的矚目。因此,這些年來她的采訪主題圍繞一個中心:中國與世界。 在 2015 年完成“一帶一路”沿線五國的采訪后,她又選擇了中國與非洲,現在她正行走在拉丁美洲十國的路上。因為“一個發展起來的具有國際建設性的大國, 與一個充滿抱負和活力的非洲大陸結成‘命運共同體’,正是中國扮演世界大國角 色、重塑世界經濟地理的全球責任?!保?9 頁)
中非友好合作可以追溯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經濟實 力有限,但即使如此,也盡力援助非洲,中國援建的坦贊鐵路、毛里塔尼亞友誼 港與派出援非醫療隊等,都在中非傳為佳話。進入21世紀,以2000年10月第一屆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召開為標志,中非合作更是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揭開了輝煌的篇章。
一方面,中國成了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投資來源國,最大的援助國,中國企業成為非洲基礎設施工程最大的承包商……僅就中非“十大合作計劃”(2016—2018 年)而言,中國向非洲“提供了 600 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相當于非洲人均60 美元?!保?09 頁)另一方面,非洲大陸在中國的全力幫助下,正迎來前所未有 的經濟起飛,“2000—2015 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GDP 年平均增長率高達 5.6%, 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長率 3.7%的水平”。(609 頁)
但是,中非成績斐然的合作卻遭到來自西方媒體種種“污名化”的非議,莫之為甚的責難,說中國是“新殖民主義”。在國內也有質疑,認為自家尚未完全消滅貧困,何必到非洲“撒錢”。
如何回答這些來自國內外的非議和質疑?趙憶寧認為 “最簡單的是行動!”——她背起行囊,去非洲一線采訪,尋找真相與答案?!安蝗牖⒀?,焉得虎子”,這是 最重要的新聞調查原則。
“在120天中,我走訪了北非、西非、中非、東非和南非的7個國家,總行程 6.5萬公里。(19 頁)實地考察了中國在非洲的 102 個項目,包括鈾礦、石油、橡膠園等19個投資項目,機場、電站、深水港、公路、鐵路等 65個工程承包 項目,9 個貿易項目,孔子學院等 4 個人力培訓項目,以及農業示范區、醫療隊等3個發展援助項目;采訪了302 人次,其中包括非洲的 3 位總統、3 位總理、18 位部長,以及 8 位中國駐非洲的大使、代辦與參贊等,取得豐富的一手新聞資料。
一個女記者只身在非洲采訪,容易嗎?那里有貧窮,更有戰亂;有疾病,還有兇險的瘧疾、埃博拉……安排采訪日程、事前準備上百份采訪提綱、耳聽手記,哪樣都得親力親為。
更重要的是:采訪七個國家,加上不同行業門類的項目,要事前對相關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做前期研究,并能與所有被采訪對象站在一個平臺對話,需 要有多么廣泛的知識儲備?需要有多么強的學習新知識、領悟新事物能力?在有限的采訪時間內,要能迅速抓住關鍵要點,深入交流并抓住內核,需要何等睿智的洞察力、機敏的應變力?……正是具備了這些優秀記者應有的綜合素養,趙憶寧應付裕如地完成了這非洲系列的采訪。
可以這樣說:她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個團隊方能完成的龐大采訪與寫作的任務,充分顯示了作為一個有擔當記者勇往直前的魄力,鍥而不舍的耐力,纖毫畢現的筆力。收進這本書的 7 輯報道——“走進納米比亞”“走進喀麥隆”“走進蘇丹”“走進肯尼亞”“走進南蘇丹”“走進剛果(布)”“走進毛里塔尼亞”——猶如中國傳統書畫長卷的七條屏,組合在一起,向讀者呈現了既有歷史的縱深背景,又有現實的寬闊視野的中非合作的歷史畫卷。
當然,全面、深刻地認識非洲認識中非合作并不是一次報道就能夠完成的,我們希望趙憶寧會續有新篇,也希望有更多的記者參加到這個行列中來。
有擔當的記者要去爭奪國際話語權
當西方不遺余力地污蔑中國援助非洲是什么“新殖民主義”時,趙憶寧認為, 中國有擔當的記者應該站出來,在國際輿論斗爭中去爭奪話語權,“中國媒體不能緘默不語”(19 頁)。
“中國拿走非洲的初級產品,然后將制成品售給非洲,這是殖民主義的本質所在”(英國《金融時報》語)。真是這樣的嗎?那就讓事實說話吧。趙憶寧在書中拿出一個個事實給以有力的駁斥。這里只舉開采石油的例子:
在中國石油進口來源多樣化的進程中,的確與非洲十多個產油國合作。但中國并非只是拿走原油,而是“只有中國在非洲建設了規模最大、工藝最先進的上下游一體化的石油全產業鏈”——500 萬噸煉化能力的蘇丹喀土穆煉廠就是一個標本。這個“蘇丹樣本受到非洲國家的追捧,凡是到蘇丹訪問的非洲國家總統,都懇請中石油‘為我們建設一個一模一樣的煉油廠吧!’之后,中石油幫助阿爾及利亞、 敘利亞、乍得與尼日爾等國共修建了四座煉油廠,讓這些非洲產油國第一次實現 了成品油自給,還使他們從成品油凈進口國變為出口國”。(603 頁)“甚至在肯尼亞總統找到蘇丹的時候,他們非常自信地答應幫助肯尼亞建設‘一模一樣’的煉油廠,由此跨入了石油工業技術轉移階段?!?中石油又幫蘇丹建設了聚丙烯裝置,“煉 油廠下游產品聚丙烯還催生出由 200 多家塑料加工企業組成的產業群,傳導作用與溢出效應巨大?!保?76 頁)
幫助蘇丹建立石油工業上下游一體的體系,是中國幫助非洲實現工業化的一個縮影。中國還幫助非洲建立起工業化所必須的龐大的基礎設施——修建了 100 個工業園,6千公里鐵路,4千公里公路,9座港口,14 座機場,34座火力發電站,10 座大型水電站,1 千座小型水電站……中國為什么如此重視為非洲修建基礎設施呢?因為中國從自己的切身體驗中知道,沒有基礎設施現代化就沒有工業化,沒有工業化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經濟起飛。而非洲國家也正是從自己艱難走向工業化百年之痛的過程,切身體驗到,中國才是他們的真朋友。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 “曾警告非洲國家:‘與那些攫取非洲資源的國家合作要謹慎?!欠侵迖翌I導人并不認同,他們卻認為‘只有中國不遺余力地幫助我們,中國是非洲最后的希望’?!保?03 頁)
無獨有偶。美國共和黨的前國務卿蒂勒森 2018年3月前往非洲五國訪問時又老調重彈,他在埃塞俄比亞非盟總部講演,提出非洲國家與中國合作時“不要放棄你們的主權”時,非盟主席法基當即反駁說:非洲國家很成熟,有能力自己選擇合作伙伴?!都~約時報》報道這種尷尬場面說“蒂勒森的貶華理論很快就遭到了回應”。
有擔當的記者要去解釋國際交往的真諦
至于到非洲“撒錢”說,那是因為對中非交往的現實與歷史缺乏了解,因此有擔當的記者要以第一手的報道,去揭示包括中非交往在內的國際交往的真諦,為社會大眾解疑釋惑。
“以毛里塔尼亞的友誼港為例,1978年中國政府決定以低息貸款1.2億美元幫助修建友誼港,而1978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僅有 1.67 億美元,可見是舉全中國之力幫助毛里塔尼亞實現國家的經濟獨立?!保?06頁)
1965 年與中國建交的毛里塔尼亞開國總統達達赫“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手中拿著‘中國與非洲關系的五項原則以及中國對外援助的八項原則’,到非洲尚未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做工作,先后促成 9 個國家與中國建交。1971 年在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時候,非洲26個國家投了贊成票,所以才有毛澤東主席‘是非洲國家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說法?!保?07 頁)
趙憶寧概括類似事例說明,這是“中非合作中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中國紅利”。中國正是仰賴這樣的紅利,今天在“擴大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活動半徑,強化我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主動權和影響力,中國在國際舞臺依靠的基礎力量還是這些非洲國家的‘鐵哥們兒’”。(607頁)
即便就經濟利益而言,中非合作也是互利雙贏的。一方面,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需要大量能源、礦產和其它自然資源;龐大的制造業產品、產能,需要有穩定、開放的海外市場。另一方面,非洲資源豐富,資金短缺,仰賴資源出口獲得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建設落后的基礎設施,搭建實現工業化的平臺,以實現 經濟起飛。中國與非洲的經濟合作,同樣會反作用于中國自身,有利于中國的發展。
以納米比亞為例,湖山鈾礦是迄今世界上設施規模最大的鈾礦,設計年產量1500萬噸八氧化三鈾,總產量可滿足20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近40年的天然鈾需求。從2007年礦床的勘探發現,到 2012 年中廣核完成對湖山鈾礦項目100%股權收購,到2016年底開始生產八氧化三鈾產品,僅用 10 年建成,在世界鈾礦界是罕見的。而今中國投資逾 50 億美元的這一項目,被納米比亞副總統尼奇·依楊波稱之為“納米比亞的國家驕傲”,“極大地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011 頁)這個項目不僅給納米比亞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為中國核電發展提供了天然鈾的保障,在我國核電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總之,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強化與非洲大陸的合作,為中非關系發展不斷注入強勁的動力,中非經貿合作發展的深度與廣度前景光明,走在一條特色 鮮明的合作共贏之路上。對中國記者而言,聯接中外、溝通世界,記錄時代、見證歷史,才是時代有擔當記者的責任。
注:《21世紀的中國與非洲》,趙憶寧著,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9月出版,中國道路叢書。
作者系《中國記者》前任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