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源自英倫的“綠道”一詞首次在官方文件《美國總統委員會報告》上正式出現。目前,美國是世界上最早推出“綠道理念”的國家之一,已擁有各種等級的綠道數千條之多,總長度居世界之首,而且每年都要規劃建設綠道數千條之多。筆者在美國華盛頓、堪薩斯等州考察,身臨其境處處感受到城市綠道建設使其生態環境、觀光游憩和社會文化三大功能融為一體,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美國綠道理念融合城市生態和人文資源
“綠道”的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或綠帶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美國綠道的歷史差不多跟美國歷史一樣久遠。早在19世紀20年代,美國人就開始嘗試將公園小道和社區的草地小徑連接,千家萬戶從此便可方便快捷地進入城市公園,甚至通過綠道網直接投入郊外大自然的懷抱。這類不起眼的無名“小路”大多并沒有經過太多的人工修繕,在雨水較多的地區至多也只是鋪上一層薄薄的沙石防滑,后來有心人則開始在“小路”兩旁栽種上蘋果樹等果樹。200多年來,美國綠道建設始終是面向市民,簡樸和平民化的屬性從那時起就決定了未來的美國綠道的走向,使得今天即便豪華異常的現代化綠道依然主要面向普通市民乃至普通農民。
美國最早、最長也最著名的“準綠道”首推蜿蜒于遼闊的美國東海岸的艾巴拉希亞小路,途經美國14個州,全長約3300公里。之所以稱之為“準綠道”,是因為它跟時下設計周到的綠道還不能同日而語:這條誕生于250多年前的羊腸小道原本只有商人和綠林好漢光顧,后來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加寬和奠基,到19世紀初葉時已發展為馬匹和人力車可通行的交通要道。再后來,小道上越來越多的路段被鋪上了水泥、瀝青或草坪,自行車、摩托車乃至小汽車都能順利通過。到了上世紀80年代,這條世界最長“纏綿綠道”終于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平均每年都要吸引至少800萬世界各地的健身者,其最吸引人之處包括沿途遍布的名勝古跡和小路本身散發出來的美國濃重歷史感和神秘感,以及周邊隨處可見的青山綠水,并積極參與美國各州、縣在小路上舉行的各種各樣的健身比賽。
美國綠道經驗和城市綠道建設
結合美國200多年綠道建設的經驗,現代的綠道定義: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絡 。該定義強調了五點: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征;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美國紐約高線公園改造,就是城市綠道建設的成功案例。紐約高線公園原是1930年修建的一條連接肉類加工區和三十四街的哈德遜港口的鐵路貨運專用線,總長約2.4公里,距離地面約9.1米高,跨越22個街區,于1980年停運,被遺棄了30多年后曾一度面臨拆遷危險。在紐約“高線之友”組織的大力保護下,高線終于存活了下來,并建成了獨具特色的空中花園綠道,為紐約曼哈頓西區贏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成為國際設計和舊城重建的典范。
美國是一個“輪子上的國家”,對汽車的依賴性大,綠道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要途徑之一。從布魯克林公園及公園道,穿過艾奧瓦草原,到達大瑟爾海岸公路,可以看到美國的公民是在當地的地圖上畫出綠色連線,并建設了“綠道”,使自己居住的社區成為一類線性開放的空間,保護和恢復城市、郊區和鄉村地區的自然地區,從而使美國人通過綠道從家庭和汽車里走向自然景觀中,可以說,美國的綠道提供了游憩用途的步道或游覽景觀,實現了對一個地區傳統的公園和開放空間進行連接,也為野生動物保存了自然廊道、風景和歷史景觀路線。
加快中國綠道建設,促進城鄉綠色協調發展
我們要借鑒美國等國“綠道”建設的經驗,結合中國的國情,在“綠道”建設方面將景觀設計學、社會學、交通學三個方面融為一體:一是指設計一種“綠色”景觀線路。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游人和騎車者徜徉,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二是在社會學方面,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更注重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三是在交通學方面,以自然人文景觀和休閑設施為串聯節點,由慢行系統、服務設施等組成的綠色開敞空間廊道系統,其中綠道由綠廊、慢行道、驛站和標識系統組成。綠道分成三類: 郊野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社區綠道主要連接居住區綠地;城市綠道主要連接城市里的公園、廣場、游憩空間和風景名勝。在加快綠道建設特別是城市綠道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已建設綠道5.6萬公里。目前,南京的環紫金山綠道、上海的黃浦江濱江綠道、武漢的東湖綠道、廣東的南粵古驛道等城市綠道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城市綠道,成為串聯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務百姓休閑游憩健身,促進城鄉綠色協調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著名游覽勝地。
但是,中國的綠道建設與美國相比,無論是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在農村的廣袤地區綠道建設差距就更大。根據《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到2020年全國要新增綠道2萬公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把融集生態保護、健康休閑和資源利用等功能于一體的綠道建設作為重點,依托綠帶、林帶、水道河網、景觀道路、林蔭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進行建設,串聯起郊野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綠地林地、林蔭片區等各類生態空間,以及歷史景點、傳統村落、特色街區等人文節點,作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這是因為在低碳、環保生活理念倡導下,綠道已成為全國城鄉人民共享生態福利的綠色載體,也是國內外城市綠色發展的普遍選擇。
作者:陳新光
2019年4月29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