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歐樹軍:釋放對民主的想象力
    中國道路研究出版中心
    2019年05月07日

    十多年前,筆者的博士論文即將殺青提交答辯之際,導師王紹光教授向我透露,他未來十年將集中精力研究民主理論。從那時起,我就和王紹光教授通力合作翻譯了兩卷本的前沿民主理論文集,第一卷為《選主批判:對當代西方民主的反思》, 第二卷為《超越選主:抽簽民主的理論與實踐》。

    十年后,回頭再看,這兩本譯文集只是冷盤、甜品。王紹光教授的新書《抽簽與民主、共和:從雅典到威尼斯》,4作為其抽簽、票選與民主、共和系列思考的第一卷,連同寫作中的第二卷《選舉與民主的變異》和第三卷《抽簽與民主的重生》,才是他十年間傾力做出來的正餐、硬菜。

    人們對抽簽顧慮重重。抽簽似乎只是小國寡民的歷史陳跡;看上去抽簽的組織成本更高;抽簽讓普通人作決策或許更民主、卻浪費了精英的智力;把政治交給非理性支配、缺乏可預期性??傊?,抽簽像是兒戲不值一提,抽簽的民主性只是潛力而非實力。

    但是,抽簽從未從人類政治生活中徹底消失,恰恰正是因為它具有很強的民主性。5自從選舉取代抽簽成為政治選拔的主要手段以來,帶有自由、民主和技術專家統治特征的“混合寡頭制”就大行其道,這并非偶然的命定,而是選舉弊端所致。選舉很容易讓高知精英主宰普通公民,很難擺脫寡頭統治的泥沼,也很難讓真正的民主分子心悅誠服。6代議制民主已經千瘡百孔,人們有必要重新重視隨機決策的長期傳統,把偶然因素帶回到當代民主過程中,發揮抽簽民主的理性潛能。7這是因為,抽簽是立足現實政治經驗、人的判斷、累積的智慧和輕重相權的理性選擇,并不是把選擇交給神意、偶然或運氣。 抽簽是比選舉更公平的選拔方式,是理性設定的理性盲區,也是人民參與政治、控制政府、維護政治體系的重要渠道。事實上,抽簽更理性、更平等、排除能力更強大,它有能力削弱“權貴的陌生化”、減少黨爭、節約成本、減少腐敗、提高政治效率、增強政治信任,擴大代表性,提升協商質量,提高認知的多樣性,進而矯正以選舉為特征的代議制民主的弊端。簡言之,抽簽可以讓選拔更公平,讓代表更盡責,讓認知更多樣,讓辯論更有效,讓決策更明智,讓民主更理性,讓政治更民主。因此,無論是理性化的社會,還是“后理性主義”社會,抽簽都是必要的。

    抽簽至少是選舉的有益乃至不可或缺的補充?!俺哂兴?,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選舉并非一無是處,抽簽也絕非毫無瑕疵。厚此薄彼有失偏頗,顧此失彼難免捉襟見肘。對于一個復雜的大規模政治共同體而言,有必要在政治過程中把二者結合起來,在直接民主與代議制民主、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人民與代表、精英與大眾、專家與門外漢、理性與非理性之間建構良性的互動關系,才有可能建構更適宜的美好政治生活。這是因為,就人民全體在場共同決策的可能性而言,在全國層面,“房間里的確裝不下所有人”,但在基層,“房間里裝得下所有人”。這也是因為,人類政治生活也許無法完全理性化,最深刻的理性或許在于:理解理性的局限性,進而,理解何時放棄理性才是理性的。

    在此基礎上,《抽簽與民主、共和》告訴人們,無論古今,抽簽都是實現民主和共和理念的利器。作為一種政治選拔方式,抽簽和選舉一樣用途廣泛,可以適用于預選、決選、驗證、分組、排序等政治過程的主要環節,適用于選拔官員、挑選代表、組建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和各類委員會、選拔陪審員、決定生死、分配稀缺資源等政治與社會生活的關鍵領域,適用于村社、社區、市鎮、郡縣、省州、中央、國際組織等政治層級,適用于小國、大國等不同規模的政治共同體。晚近四五十年來,西方一些國家已經在認真思考重新將抽簽融入政治過程之中,英國國會的一些工黨議員希望用抽簽組建的公民大會來化解“脫歐”僵局,在德國、法國、丹麥、荷蘭、冰島、芬蘭、愛爾蘭、雅典、歐盟、美國、加拿大、巴西等政治體,抽簽的理念和試驗也已經方興未艾。

    不過,無論是兩卷本的《選主批判與超越選主》,還是三卷本的《抽簽、票選與民主、共和》,主旨都不是為了證明抽簽唯一正確,也不是為了證明選舉一無是處。它們想說的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民主理念的實現方式多種多樣,并不存在某種唯一正確的方式,選舉不是、抽簽也不是,推進民主不應單輪驅動,而應票選、抽簽、公眾參與、群眾路線多輪驅動。遺憾的是,相對于票選、公眾參與、群眾路線這些民主理念的實現方式,抽簽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受到的關注都非常不對稱,尤其需要補缺拾遺。

    2008年,王紹光教授用《民主四講》開啟了他對選舉式民主的嚴肅質疑和深刻反思。十年后的2018年,《抽簽與民主、共和》更上層樓,通過系統梳理抽簽在雅典民主制與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威尼斯共和制下的內在價值和實際功用,回應現代人對抽簽有什么用、還能不能用、有沒有必要用的疑問,進一步釋放人們對民主的想象力。

    學術是常為新的,斯書是范。

    注:歐樹軍,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本文刊載于《經濟導刊》2019年2月刊。

    2 王紹光主編:《選主批判:對當代西方民主的反思》,歐樹軍譯、王紹光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版。

    3 王紹光主編:《超越選主:抽簽民主的理論與實踐》,歐樹軍譯、王紹光校,即將出版。

    4 王紹光:《抽簽與民主、共和:從雅典到威尼斯》,中信出版社,2018。

    5 歐樹軍:“抽簽的民主潛能”,《國外理論動態》,2018年第5期。

    6 Alex Zakaras, “Lot and Democratic Representation: A Modest Proposal”, Constellations, Vol. 17, No. 3, 2010, pp. 455-471.

    7 Hubertus Buchstein, “Reviving Randomness for Political Rationality: Elements of a Theory of Aleatory Democracy”, Constellations, Vol. 17, No. 3, 2010, pp. 435-454.

    8 Richard G. Mulgan, “Lot as a Democratic Device of Selection”,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 46, No. 4, 1984, pp. 539-560.

    9 Fredrik Engelstad, “The Assignment of Political Office by Lot”,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Vol. 28, No. 1, 1989, pp. 23-50.

    10 屈原:《楚辭·卜居》。

    11 Otto Neurath, “The Lost Wanderer of Descartes and the Auxiliary Motive”, in O. Neurath (edit.), Philosophical Papers 1913-1946, Dordrecht: D. Reidel, 1983. 轉引自Hubertus Buchstein, “Reviving Randomness for Political Rationality: Elements of a Theory of Aleatory Democracy”, Constellations, Vol. 17, No. 3, 2010, pp. 435-454。

    12 歐樹軍:“代表與民主的新盟約”,《國外理論動態》,2017年第11期。

    13 王紹光、歐樹軍:“超越‘代議制’的民主四輪驅動”,《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8期。

    14 王紹光:《民主四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第1版;2018年,三聯書店將其列入“當代學術”叢書再版。

    以堅持實事求是,踐行中國道路,發展中國學派為宗旨,致力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模式的研究和理論創新,努力成為中國理論創新的孵化器,中國學派的探討與交流平臺,研究問題和建言獻策的智庫。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