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3月開始,中美經貿摩擦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盡管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影響總體可控。目前,中國企業的信心日趨穩定,市場預期逐漸理性,中央部署的政策措施有力有效,各方面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不斷增強。中國經濟表現出了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蓬勃的活力。
中國是世界唯一調高經濟增長預期的國家
世界經濟在經過兩年普遍擴張后,2019年增速放緩恐難避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近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較1月時的預測值下調了0.2個百分點至3.3%。IMF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5月13日發布的公報指出,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主要包括貿易緊張局勢、政策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在政策空間有限、債務水平處于歷史高位、金融脆弱性加劇的背景下,金融環境突然急劇收緊等。世界經濟正處于“微妙時刻”,不存在全球性衰退風險,這是IMF對目前全球經濟狀態的判斷。
2019年,在世界經濟整體放緩的趨勢下,各主要經濟體將期待的目光聚焦中國。2018年,中國經濟穩健增長和結構性改革受到全球關注和肯定,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的動力來源于結構性改革帶來的增長“韌性”。結構性改革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韌性,中國經濟也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突出貢獻。
IMF在最新報告中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0.1個百分點至6.3%,也是是世界唯一調高經濟增長預期的國家。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30%。如果中國今年實現6.3%的經濟增長,將繼續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和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
中國經濟在五大經濟體中經濟增速預期最高
201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都在放緩,世界經濟的一些先行指標呈現不同程度回落,全球經濟預期并不樂觀。報告指出,預計2018年和2019年的全球增長率將達到3.9%,與2018年4月《世界經濟展望》的預測一致,但經濟擴張的均衡程度下降,增長前景面臨的風險增加。報告繼續維持對美國經濟今明兩年增長2.9%和2.7%的預測,但下調了歐元區國家以及英國和日本的增長預期。
根據預測,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中國是唯一被上調經濟增長預期的國家,也是世界五大經濟體中經濟增速預期最高的國家。中國繼續領跑五大經濟體。在當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比較多的情況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但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有條件、有支撐。中國政府確定的2019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為6%至6.5%,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區間設置,體現了對經濟運行態勢的科學研判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管是從國內看還是國際看,世界普遍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是看好的,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是增強的。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深層優勢”
應當講,周期性波動是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根源就在于我們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與市場經濟資源配置優勢有機結合起來,能較為從容地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能較為高效地完成內生動力成長,從而一次次成功化解各種挑戰和風險。正確研判中國經濟,不僅要看短期波動,也要從時間軸上看整體、看大勢、看實質。這就需要具有辯證眼光和戰略定力,發現那些不受短期波動影響、能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保駕護航的“深層優勢”。
這種“深層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巨大的“市場優勢”。2019年一季度,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1%,中國已經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有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繼續發揮經濟增長主引擎的作用。再如中國擁有比沃爾瑪和亞馬遜更大的零售商,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的商品交易量幾乎是亞馬遜的三倍,如果算上其子公司,它已超過沃爾瑪,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全球速賣通已是美國第六大在線購物網站,阿里巴巴正與它聯手進軍美國電子商務市場。二是善于求變應變的“改革優勢”。近年來,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不斷激發中國經濟的內生活力。2018年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在全球190個經濟體當中的位次躍升了32位,成為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獨有的“制度優勢”。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制度優勢。黨的堅強領導,確保國家具有超強整合能力、強大動員能力和高效執行能力,這是中國抵御一切風險挑戰的壓艙石,也是中國贏得更長遠未來的關鍵。以扶貧幫困為例:即使中國人口眾多,但貧困人口依然低于美國。目前,世界銀行的全球貧困線是日收入低于1.9美元。中國自己劃定的國家貧困線更高(中國貧困線以2011年2300元不變價為基準,2018年貧困標準為年人均純收入低于3535元),遠高于聯合國的標準。即使按照這個衡量標準,也只1660萬農村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相比之下,根據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的提供的數據,在美國,12.3%的人口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約3970萬美國人生活在貧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