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臺正在播放《國家記憶》,昨天這一集講述的是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庫的故事??吹綗善辽铣汕先f勞動者挖石夯土筑壩的場面,好象看到了自己的父輩,想起父母一生的辛勞,不由得感慨萬端。今年是新中國建國七十周年,“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兄長,已經六十多歲了。青春歲月高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的自己,不知不覺中已年過半百,外出招商時經常接觸到80后甚至90后的企業“老總”,還不得不抖擻精神向小“老總”們推介招商項目與優惠政策,千方百計求人來投資,頗有尷尬之感。但是,捫心自問,與父母那代人相比較,我們這代人付出的辛勞實在算不得什么。每當看到七八十歲的白發老人彳亍獨行,總不由得會感嘆:那實在是最可敬的一代人。
他們出生于新中國成立前,經歷了兵荒馬亂、極其貧窮的少年時代。
“寧為太平犬,不作亂離人”,這是親身經歷過戰亂者從心底發出的悲嘆。我的父母都是1933年出生在冀中老家,他們4、5歲時,日本兵就占領了縣城,后來沿路修了許多炮樓,挖了封鎖溝。聽父母講,每次遇到日本人下鄉掃蕩,就跟著大人往莊稼地里跑,后來挖了地道就往地道里躲,非常害怕。有時聽到日本兵講話聲音,就更是害怕至極。有一次日本兵進村時,我堂伯往村外跑,直接被日本兵開槍打死了。還有一次,日本兵在鄰村集合時發現少了一個,就開始燒房子,從鄰村燒到我們村,后來是八路軍游擊隊打冷槍,才把日本部隊引走,我們村里的房子才沒有全被燒掉。
極度貧窮更是父母那代人少年時代痛苦的記憶。母親回憶年少時光經常會說一句,“那時候,可真是吃了苦了!”我多次聽母親講過,那年,她家里沒有糧食吃,村子里的榆樹葉都被掠完,走幾里路到別的村邊,爬上樹掠樹尖上僅剩的榆葉,不幸掉下來摔到低矮的棗樹上,被棗枝扎傷鮮血直流,她叔叔背她回家,沒有藥,過好久傷口還會化膿。姥爺參加八路軍離開家鄉,好多年沒有音信??箲饎倮?,姥爺生病沒法隨部隊南下,部隊給他租了一頭驢子送他回家。姥爺突然出現,全家人喜出望外抱頭痛哭,母親和弟弟妹妹終于見到了他們多年不見的父親。我的父親幼年體質很差,骨瘦如柴,我二伯抱他出門,村里有人調侃二伯,“你抱的是什么?你弟弟?還不當柴禾燒了火?!睔獾枚僖膊焕砟侨?。就是在經歷了這種種苦難之后,他們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為了改變貧窮的生活,為了建設這個國家,他們付出了最艱苦卓絕的勞動。國家一窮二白,家中一貧如洗,他們用雙手改變這一切。
記得母親對我說過,她當時想,自己年輕有力氣,只要多辛苦,肯定能把日子過好。她沒日沒夜干活,白天下地,回到家一有空就紡線織布,掙點錢貼補家用。當時衡水地區鹽堿地非常多,下雨后太陽一曬,到處是白茫茫的鹽堿。為了治理鹽堿地,為了農田灌溉,農民們幾十年鍥而不舍,花大氣力挖了縱橫交織的河渠。挖河是個很累的活,全靠人一鍬鍬挖土、一鍬鍬把土扔上河堤,鐵姑娘們與男勞力一樣長期奮戰在工地上。母親晚年回憶年輕時的勞動,經常說一句,“那時候,可真是出了力氣!”
我八十年代參加工作時在核工業系統,很多老同事五六十年代參加過兩彈一艇研制。老同事們回憶說,當時組織上談話讓去西北核基地,感覺被組織信任很光榮,二話不說就出發。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來到西北,甘肅的戈壁灘,青海的金銀灘,一干就是二三十年。為了保密,有的多年隱姓埋名,家人都不知道在哪里工作,通信地址只寫個xx信箱?;亻_始建設時,條件極其艱苦,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后來蘇聯撤走專家,更給大家造成技術上的巨大困難和壓力。正是在這樣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創造出了兩彈成功的輝煌。1994年我到甘肅404廠出差,聽廠里同志講當年創業之艱辛,深受感動,專門填寫了一首《沁園春 嘉峪關》,以表敬忱。前不久,媒體報道親手加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老工人因患癌癥無錢買昂貴的藥品陷入困境,這位老工人叫原公甫,就是當時404廠的職工。
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烏鞘嶺以東,京廣線以西,長城以南,韶關以北,廣大三線地區又成為以軍工為重點的工業建設的主戰場。他們從一線的城市、工廠、基地,來到三線大山里,“靠山,分散、隱蔽”,建設新的基地。在涪陵的山洞中,現在已經解密開放的816廠,到八十年代初,一座軍用反應堆已基本建成,趕上軍工調整又下馬了。七八年間,為了完成這座巨大的山洞,幾十名工程兵戰士付出了年輕的生命。據說后來修了烈士陵園,供后人憑吊。
我的岳父母也是當時從大連到寧夏支邊的。據說當時的銀川,只有“一條大街兩棟樓,一個警察看兩頭,一個公園兩只猴?!蔽迨旰?,現在的銀川,已是十分現代化的都市。這當中,無疑也凝聚著當年支邊青年的無數心血和汗水。
他們受過傳統道德規矩熏陶。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他們是最后一代真正受過中華傳統文化熏陶的。他們孝敬父母,愛護孩子,不講索取,只講奉獻,對自己十分苛刻。母親、伯母回憶我奶奶時經常說,“你奶奶規矩大”。那時,在北方農村,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婆,婆婆是家中女眷當然之領導。公公婆婆在炕桌上吃飯,孫子孫女可以上炕一起吃,兒媳婦負責做飯端飯,一般情況下不能上桌,只有等婆婆說“坐下一起吃吧”,媳婦才可以坐在炕沿上同桌吃飯。我父親在北京工作,每年回老家探親,到家后要在爺爺奶奶屋里陪著說話,直到奶奶說“沒事了,回你屋去吧”才可以走開。盡管建國后已開始倡導自由戀愛,但大多數情況下男婚女嫁還是父母做主,我父母結婚時,我父親在北京上大學,居然沒有回家參加婚禮,村里就敲鑼打鼓把我母親用轎子抬到了婆家。父親長期在北京工作,一直省吃儉用,攢點錢全寄回家里。直到81年我到北京上大學時,一輛自行車、一個柳條包,是父親僅有的家當。母親孝敬老人在村里是有名的,先后為爺爺奶奶養老送終,同時,辛辛苦苦把哥哥和我帶大??恐改赣H的辛勞,我們沒有挨餓,沒有耽誤上學。父母為人正派,辦事公道,村里人對我父母很尊敬,父親每次回家村里有頭有臉的男戶主們都會來聽父親講外面形勢,很多家嫁閨女都請我母親去送親。
他們受過傳統革命教育洗禮。愛國愛黨、大公無私、集體主義、革命英雄,是他們這代人所受教育的主旋律。我看過父親的日記本,基本上是學習心得和工作日志,完全可以公開發表。父母會唱的歌基本上是革命歌曲,唯一例外的是,因為父親上大學外語學的是俄語,會唱一些俄羅斯愛情歌曲。父親在病床上寫的最后一篇文章,是論公與私的關系,講大公無私與先公后私。母親在生產隊當過干部,我清楚地記得,母親在家里為生產隊晾種子,半夜被驚雷吵醒,母親跑到院子去收種子被雨淋病,導致氣管炎復發,飽受病痛之苦。
他們經受過文革的磨難,也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巨變。文革發生時,父親在北京市委工作,被下放農村。我出生那天,我的姥爺,多年的村支書、在延安聽過毛主席講話的老革命,被造反派戴高帽子游街,母親痛哭失聲。改革開放之后,生活慢慢變好了,他們一直在繼續奉獻著。我清楚記得,作為黨刊常務副主編的父親,在燈下修改一篇篇稿子直到深夜。我清楚記得,作為居委會主任的母親,為小區住戶送牛奶、搬大白菜。我清楚記得,父親給在巴黎學習的我寫來的信,激動地述說看到中國足球隊奧運預選賽出線的喜悅。我清楚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中學、大學時我母親的喜悅與奔波。我更清楚記得父母病痛之中、彌留之際的場景,其恩難報,其痛椎心!
最可敬的那代人,已悄然老去。我親愛的父母先后離我而去,我可敬的老領導老同事們都已年邁。有的依舊精神矍鑠、樂享天倫,也有的正經歷著衰老和病痛。老人是家中的佛。衷心希望所有家有老人的,都能感念老人的偉大與奉獻,把發自心底的敬與愛,獻給最可敬的老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