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心一笑,認真分類,見證著這些年社會文明水位的提升。垃圾分類倡議已久,早在2000年,北上廣深就被列為首批國家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梢哉f,全社會對于垃圾分類并非“白紙一張”,而是已然邁出了潤物無聲的第一步。如今社會文明素質進一步提高,各大城市適時出臺細致具體的管理條例,有力推上這一把,再次給了垃圾分類在更大范圍做好做實的契機。(2019年7月3日 《北京日報》)
垃圾分類是一個持續更新的話題,牽涉到城市社區、鄉村地區生活方式、習慣和文明程度。不同地區垃圾的分類大同小異,生活垃圾分類大致有4個類別,分別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以及其他垃圾。把垃圾分類碼放,便利了垃圾歸類處理的過程。對扔垃圾這個垃圾處理的初級階段就進行有效區分,到中游的分揀中心,再到把垃圾進行環保處理及回收利用,垃圾分類環節中涉及的不同主體需負起各自的義務和責任。
2019年下半年的第一天,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生活垃圾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濕垃圾”四大種類;個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款200元;單位如果進行混合投放或混合運輸,最高可罰5萬元。
新華社記者在上海隨機走訪幾個居民區發現,垃圾分類投放工作基本有序。在虹口區的“宇泰景苑”小區,不少“上班族”出門前已將垃圾分好,提著2袋“干濕分離”的垃圾來到小區固定的2個投放點來傾倒垃圾:干垃圾直接投入干垃圾桶,濕垃圾則在除袋后投放到濕垃圾桶,再把裝濕垃圾的塑料袋投放到干垃圾桶里。整個投放過程動作嫻熟。分類垃圾的投放動作嫻熟,筆者理解為生活習慣養成所帶來的變化,垃圾分類在該居民區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垃圾分類從習慣養成到自然為之。
現代科技尤其是互聯網及其相關平臺的鼎力相助,使可回收垃圾變現為“紅利”。中國國內有的城市的民眾將貼著不同二維碼的分類垃圾袋丟入小區的垃圾分類回收箱,隨后經過收集,這些垃圾被送到分揀中心,經過掃描二維碼、分揀稱重等程序,相應的積分就會累積進入居民的賬戶,積分可換牙膏、洗發水等日用品;除了二維碼,還有地方使用垃圾分類APP來使流程系統化??梢?,由垃圾分類衍生出的各種“紅利”回饋給了當地居民,增加了民眾在源頭環節垃圾分類的熱情及參與度。
試點區域為生活垃圾的分類投放積累了操作方面的經驗,利于下一步把垃圾分類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推廣開來。在垃圾分類處理后,很大一部分可回收的垃圾就可得以回收利用,繼而減少垃圾總量。當垃圾分類成為生活習慣時,舉手之勞便可為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垃圾分類的起步環節在基層,現在來看,宣傳和教育(以下簡稱宣教)先行,做好基層工作,擴大各界參與,推進了整體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經由垃圾分類的系列宣教活動將基層工作引向深入,以社區或村為單位,由屬地居委會或村委會出面,城市和鄉村同步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培訓、主動上門服務指導,將垃圾分類的意識延伸到每戶家庭,從源頭上擴大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與覆蓋面。
在街道、村鎮顯眼的位置展示垃圾分類須知,相關海報內容不斷更新,內容涉及垃圾分類的好處、方法等知識和具體操作步驟。相關部門可制作字體較大、圖文并茂且淺顯易懂的宣傳材料,這樣的話,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此能夠心里有數且容易操作。
施行垃圾分類,試點經驗與宣教相結合。各地積累的試點經驗可作為具體管理措施的參考,加上屬地居民經過知識普及理解垃圾分類投放的意義,接下來推行垃圾分類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