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李方順  >>  正文
    李方順:研讀植物獵人游記,誰動了中國的茶樹?
    李方順
    2019年07月23日

    研讀史上最大商業間諜英國植物獵人羅伯特·福瓊的“中國茶鄉之旅”,不經意地發現,“海上絲綢之路”原來有一條陸上大動脈,即:福建武夷山-江西河口古鎮-贛州府-梅關-清遠英德-廣州黃埔古茶道。

    曾記否,在過往的數百年間,尤在1757年廣州“一口通商”后到1857年的百年期間,福建武夷山、安徽徽州、浙江、江西、廣東等全國產茶區的茗茶,源源不斷地沿著這條古茶路運抵廣州,輸往歐美和世界各地,成就了英國的工業革命,成為美國貿易立國之濫觴,塑造了世界近代貿易的歷史格局,與此同時,以粵語、閩南話和客家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全球60多種CHA和TEA的語言,通行世界;經這條古茶道輸往歐美和印度、錫蘭的中華茗茶Pekoe(白毫)形成了今天的OP、FOP、GFOP、TGFOP、FTGFOP、SFTGOP世界茶葉標準體系。

    因為遺忘,所以希望寫點文字,喚醒我們沉睡的記憶。

    不禁想起,二十多年前,美國出版了一本《Who Moved My Cheese?(誰動了我的奶酪?)》的寓言故事,曾經十分的暢銷。

    借此,以“誰動了中國的茶樹”,即Who Moved China’s Tea Plant為題,探究一個曾經改變了近代世界貿易格局的真實的歷史事件。

    在世界上,“誰動了中國的茶樹?”,或者說“誰偷了中國的茶樹?”,這個話題本來一點不稀奇,不是么?

    但在國內很多的場合,只要談到“偷”字,有些人,包括茶界茶圈的人士,接受不了,理由不外乎是:中國的西紅柿、玉米和土豆等等,不都是從域外進來的嗎?!

    甚至有人規勸道:不要用“偷”這樣的字眼,否則會招惹民族仇恨……如此等等,不禁令人一頭莫名的霧水,甚至不寒而栗!

    這些奇奇怪怪的論調,不知道是從哪里蹦出來的哪門子想法和思維?!

    在歐美、在澳洲以及全世界,諸如tea thief、espionage、plant hunter等等,在學術界、在出版業、在影視界、在茶界茶圈、在坊間等等,“茶葉大盜”、“茶葉間諜”和“植物獵人”這樣的說法,早已為歐美人的一致認知,已成為世界的共識。

    如美國作家Sarah Rose出版了一部專著,名為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Espionage, Empire and the Secret Formula for the World’s Favourite Drink(“茶葉大盜:間諜、帝國與風靡世界的茶飲之謎”)。

    在澳洲,一家茶葉公司在其網站上刊載了一篇文章,名為:Robert Fortune: tea thief or hero? (羅伯特·福瓊:是茶葉大盜還是茶葉英雄?)其中有一段英文的兩句話是這樣敘述的… but who is also notorious as the man who stole tea away from China. It is a story that deserves to be much better known!(因為他偷走了中國的茶葉,使其成為世界臭名昭著的人物,這是頗值得人們知道的世間傳奇。)

    在澳大利亞有一部電影,英文名叫ROBERT FORTUNE THE TEA THIEF(茶葉盜賊--羅伯特·福瓊)。關于這部電影的描述,其中有兩句英文是這樣說的:One of the most audacious espionage missions ever mounted: to steal the secret of tea from Imperial China. The man entrusted with the mission was a Scottish botanist and adventurer(這是史上最大一樁間諜案件:從中華帝國盜取茶葉秘密,領受此使命者系蘇格蘭博物學家及冒險者。)

    據介紹,澳大利亞于2002年拍攝的這部追溯羅伯特·福瓊偷盜中國茶樹的影片在國際上很受歡迎。

    This superbly photographed film follows the path of Fortune's clandestine journeys (from 1848 to 1851) as he travelled through China disguised as a mandarin collecting seeds and plants, observing and learning techniques of tea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 to facilitate the transfer of China's secret technology to the control of the British Empire. When he left China for India in 1851, he went with some 20,000 tea plants and 8 Chinese tea-workers to oversee their cultivation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Himalayas

    這段英文的大致意思為:這部影片拍攝的非常出色,追溯了1848-1851年間福瓊秘密潛入中國的旅程,他喬裝打扮成當時清朝政府的官員,秘密進行偵茶盜茶的勾當,同時考察和偷學茶葉栽培和制作技術,使英帝國獲得并掌握了中國的制茶秘笈。福瓊于1851年離開中國,把大約2萬株茶種茶苗,連同8位中國制茶工人帶出海外,到喜馬拉雅山麓幫助英帝國種茶制茶。

    如覺得以上的文字敘述不夠充分,再請看看羅伯特·福瓊自己的表述。

    福瓊于1852年把其潛入中國偵盜茶樹的旅程作了詳細記載,在其 ”A Journey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1852)《中國茶鄉之旅》的序言中表述道:The important objects of my mission have been brought to a successful termination. Upwards of twenty thousand tea-plants, eight first-rate manufacturers, and a large supply of implements were procured from the finest tea-districts of China, and conveyed in safety to the Himalayas。

    這段英文譯為中文,意思是:前往中國的重要使命順利完成,從中國最好的茶產區弄到了約2萬株茶樹,8位一流的制茶工和大量的制茶器具,并安全地護送到了喜馬拉雅山麓。

    A view of Darjeeling from the Happy Valley Tea Estate,where the tea cultivar was moved from China

    over 160 years ago , all the teas are exported and the tea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Champagne of Teas.

    這是大吉嶺歡樂谷茶園,為喜馬拉雅山麓印度最早栽種中國茶的茶園,已擁有160多年的歷史,所產茶幾乎全部供出口,在世界享有“茶中香檳”的美譽。

    中國茶種傳到喜馬拉雅山麓,奠定了印度大吉嶺和阿薩姆茶產區的茶業基礎,由此也成就了英國在世界茶業貿易中的霸主地位。

    關于福瓊偵茶盜茶事件,國內傳媒,如2016年,《羊城晚報》曾刊載了一篇文章披露道:“福鈞(筆者注:也譯為“福瓊”)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正是一批又一批的植物獵人締造了大英帝國的繁榮,而中國的廣大民眾此時卻沉浸于鴉片的幻夢里?!?/p>

    “羅伯特·福鈞實質上是一個盜取商業機密的間諜,彼之成功是我之疼痛,中國茶業地位的迅速衰落,正是發端于樹種的流失與種植技術的外傳。我們現在說商業機密當然已經晚了,當時的中國普通百姓也不可能有這個意識,但中國人為了蠅頭小利一路給福鈞保駕護航,為其大開了方便之門,種種描述令人切齒?!?/p>

    不止是為了“蠅頭小利”,更是因為缺乏教育而無知,所以一路為“茶盜”抬轎引路。

    每當看到這幅畫,心里感覺特別的沉重,我們今天該如何思考?

    如果說從18世紀開始,到整個19世紀,一直到20世紀初,當一批一批的英聯邦“植物獵人”在偵盜中國的茶種和制茶技術和其他植物如獼猴桃(新西蘭改名為“奇異果”),以締造大英帝國的繁榮的時候,大清帝國的子民們卻沉迷于鴉片的幻覺里。如今,此消彼長,中國又重回世界舞臺的中央,每當我們在談及19世紀蘇格蘭人羅伯特·福瓊偷竊中國茶樹的歷史真相時,為何總有人拿土豆、西紅柿、玉米來說事?!

    誠然,西紅柿、土豆、玉米、小麥等引進中國,我們應當知道感恩,甚至應當追溯歷史,進行紀念,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農作物引進中國,就不能談及別人偷了我們的知識產權,改變了世界貿易格局的歷史事實!

    照我們某些人的邏輯思維,德國每年7月20日一直紀念刺殺希特勒的活動不是很荒唐的事么?

    為何我們今天有些人連起碼的歷史觀都沒有?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有一種現象值得思考:160多年來,我們一直懷著危機感和失落感向西方學習。如今,我們在放眼海外認識歐美的同時,能否放眼世界而借別人的眼光來重新認識中國,認識我們自己?

    以美國作家薩拉·羅斯的《茶葉大盜:間諜、帝國與風靡世界的茶飲之謎”》一書為例,該書以歐美人的歷史視角,通過了解“誰動了中國的茶樹”的歷史真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歷史的切口,了解中華茗茶如何成就近代英國自由貿易的世界霸主地位,進而以一‘葉’了解近代中國茶業沒落的原因,同時窺見近代中國淪落的歷史。

    歷史上,一場以茶葉貿易引起的鴉片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沉沉地烙印在我們的記憶里。歷史雖然不會依樣重演,但會換種方式呈現,當今的世界頭號強國在世界范圍內挑起的貿易戰,尤其是針對中國的貿易戰明白地擺在我們的眼前。

    因此,進一步,我們需要了解歷史的細節,探究“海上絲綢之路”,把史上最大商業間諜,即“茶葉大盜”羅伯特·福瓊撰寫的“游記”中記載的古茶道梳理出來。

    The teas, having arrived at Hokow, are put into large flat-bottomed boats, and proceed on their journey either to Canton or to Shanghae. If intended for the Canton market, they proceed down the river in a westerly direction towards the Poyang lake. Ball says that they are “conducted to the towns of Nan-chang-foo and Kan-chew-foo, and then suffer many transshipments on their way to the pass of Ta-moey-ling, in that part of the same chain of mountains which divides Kiang-see from Quan-tung. At this pass the teas are again carried by porters:the journey occupies one day, when they are re-shipped in large vessels, which convey them to Canton. The time occupied in the entire transport from the Bohea country to Canton is about six weeks or two months."

    根據羅伯特·福瓊的這段英文游記,武夷山-河口古鎮-鄱陽湖-南昌府-贛州府-梅關-韶關-英德-清遠陽山-廣州這條“海上絲綢之路”陸上大動脈古茶路非常明晰地展示在我們眼前。

    這是中華茶文化傳播世界的一條陸上大動脈,同時也是中華茗茶PEKOE、OP、FOP、GFOP等傳播全球而成為當今世界紅茶標準的一條文明古道!

    以下附上福瓊“中國茶鄉之旅”部分英文片段及各主要驛站介紹:

    1、游歷九曲溪,發現珍稀的Pekoe白毫茶

    Stream of "nine windings" — A Taouist priest — His house and temple— Du Halde's description of these hills — Strange impressions of gigantic hands on the rocks — Tea-plants purchased — Adventure during the night — My visitors — Plants packed for a journey —Town of Tsin-tsun and its trade — Leave the Woo-e hills — Moun-

    tain scenery — The lance-leaved pine — Rocks, ravines, and water-falls — A lonely road — Trees — Birds and other animals — Town of She-pa-ky — Productions of the country — Uses of the Nelumbium — Pouching teas — City of Pouching-hien.

    九曲溪-道士與寺廟-杜赫德筆下的武夷山-巨人掌刻在巖石上的神奇印記-購買茶樹苗-深夜歷險-來訪者-植物打包帶走-貿易繁榮的星村鎮-離開武夷山-山景奇觀-針葉松林-巖石溪谷瀑布-山野路徑-林木樹叢-珍禽野獸-石坡小鎮-鄉野特產-奇妙的蓮花-蒲城茗茶-蒲城風光

    福瓊游歷武夷山。右圖為福瓊游記中刊載的武夷山九曲溪圖,發現小種和白毫珍稀茗茶

    2、河口古鎮:中國各大茶區茗茶運往廣州和上海的集散地

    據福瓊游記介紹:河口,中國南方人(指廣東人)又把它讀作Hohow(音:河吼)是中國內陸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這里中國當時各主要茶產區茗茶裝上平底船運往廣州和上海出口歐美和世界的分界處和集散地:The teas, having arrived at Hokow, are put into large flat-bottomed boats, and proceed on their journey either to Canton or to Shanghae. If intended for the Canton market, they proceed down the river in a westerly direction towards the Poyang lake.

    3、梅關:武夷山、安徽、浙江、江西等地茗茶運往廣州的必經古茶道關口

    梅關,在福瓊的游記中稱為the pass of Ta-moey-ling,位于江西贛州市大余南安鎮和廣東南雄市珠璣鎮之間的梅嶺頂部,是18-19世紀從武夷山運往廣州出口西洋的茗茶必經的關口。

    4、英德,“海上絲綢之路”陸上古茶道重要驛站

    英德茗茶很早就經廣州沿“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歐美。新中國成立后,英德率先出口紅茶到歐洲和中東地區。196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盛大宴會上用古茶道驛站英德的FOP香紅茶招待貴賓。FOP是英文Flowery Orange Pekoe的縮寫,為“花橙白毫香紅茶”。自福瓊19世紀中期潛入武夷山,游歷九曲溪發現珍稀的Pekoe演變而成世界紅茶標準專業術語,至今世界采用OP、FOP、GFOP、TGFOP等國際紅茶定級、定標、定價標準,唯獨沒有茶業沒有采用這個體系,頗值得我們深思?。?!

    英德創美茶園

    5、清遠陽山水口秦漢古茶道一覽

    清遠名茶也是沿古茶道運抵廣州出口西洋的中華茗茶之一,至今在陽山水口還保存著一條8公里和15公里長的古茶道,一路的石板、石山、石林、石墻、石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廣大戶外活動者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絕好去處。

    古茶道上到處是奇石,見證了挑夫擔茶遠銷歐美和世界的歷史過往。

    研學旅行:徒步“海上絲綢之路”陸上大動脈--清遠陽山水口古茶道

    親子游,游覽“海上絲綢之路”陸上大動脈的古茶道。

    拍下古茶道上的叢石奇觀

    這奇石從何而來,為何千年如斯,能撼動嗎?

    資深翻譯,貴州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翻譯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茶文化”刊物特約撰稿學者。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