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孫瑞生  >>  正文
    孫瑞生:瓜地里的笑聲
    孫瑞生
    2019年08月02日

    盛夏的呂梁山,天上沒有一絲兒云彩,太陽一出山,滿地的莊稼便蔫頭耷腦,打不起一點兒精神。

    7月3日上午,我們頂著火紅的太陽從柳林縣城出發,驅車半個多小時,來到距離縣城近40公里的薛村鎮。

    “今年格外旱,往年現在至少有200毫米降雨,今年只有70毫米?!碑數赜忻暮底鬓r業專家劉笑一見面就說。

    我們繼續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兩旁的玉米田已顯出零星的枯葉。

    “記住這些玉米田的樣子,一會兒的場景會讓你們驚訝?!眲⑿u了個關子。

    車至山頂,劉笑帶我們來到一塊面積足有20畝的西瓜地,眼前的景象果然讓人眼前一亮,滿地的西瓜滾圓滾圓,散發出碧綠的光澤,似乎在與天上的紅日叫板。

    “西瓜雖然耐旱,但架不住今年的天氣,春天就下了一場雨,還下的不是地方?!眲⑿π⌒臄[弄著地上的瓜藤說。

    看著長勢喜人的西瓜,劉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影響是有,但不會太大,全沾了地膜覆蓋的光?!眲⑿Ω嬖V記者,今年雖然干旱少雨,但西瓜的行情好。特別是柳林的山地西瓜,日照時間長、溫差大,再加上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市場上很走俏,普通西瓜每公斤能賣到4元,富硒西瓜每公斤能賣到6到8元。

    劉笑(中)和柳林縣薛村鎮的農技人員交流山地西瓜種植經驗。孫瑞生攝

    劉笑家境貧寒,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是個不甘寂寞又能折騰的人。

    今年56歲的劉笑,出生在干旱缺雨的柳林縣三交鎮坪上村,打小過著“有雨吃飽飯、無雨餓肚子”的生活。劉笑笑稱,小時候家里太窮,父親受雇在臨近的石樓縣放羊,家里12個孩子餓死9個,剩下“兩個半”,自己是“半個人”,兒時因患雞胸結核病無錢醫治,落下終生殘疾。

    因為貧窮,劉笑想改變命運,不愿做農民。又由于貧窮,他的很多愿望無法實現。

    雖然久旱無雨,但經過地膜保墑的山地西瓜長勢喜人。孫瑞生攝

    高中畢業的劉笑成績優異,本來能上大學,但由于殘疾被拒之門外。寫了4年小說,只字未能發表,也與作家無緣。20歲,煤油燈孵雞、養雞,又遇上了罕見的瘟疫,血本無歸。21歲,養兔、養豬,因天旱草料難繼,半途而輟。之后,種蘑菇、栽天麻,沒有技術,又竹籃打水一場空。

    “8年13次嘗試創業都沒能成功?!眲⑿φf,到頭來還得撿起“最不想干的事”——種地。

    1983年前后,劉笑分到了1畝2分地。

    怎樣種地才收入多、不挨餓?

    劉笑苦思冥想。

    他從村委偷出《山西農民報》,上面有介紹地膜覆蓋技術的文章。此時,恰逢縣里推廣地膜,“瞌睡給了個枕頭”,他從別人那里要了半捆地膜,借了6塊錢買了西瓜種子,開始嘗試。

    “好兄弟,你不要再折騰了,咱這窮山坡上,自古以來就沒人種過西瓜?!奔胰藢λ@些年的失敗既有心疼的一面,也有不信任的成分,眾人好言相勸。

    但生性倔強的劉笑不信這個邪,他把地里的西瓜當成最后的救命稻草,決心賭上一把。

    挨過最旱的時候,西瓜苗從地膜下長出,劉笑看到了希望。3個月后,西瓜成熟。他記得清楚,1斤1塊錢,總共賣了1600元。

    拿著這沓錢,劉笑跑到黃河邊,沾著淚水數了三遍。抹掉眼淚,他暢快地笑了許久。

    科學種瓜,讓劉笑在當地一下出了名。第二年,他一舉承包了四畝沙灘地。輕車熟路,又賺了個盆滿缽圓,成為三交鎮聞名的西瓜專業戶,戴上了“西瓜大王”的帽子。

    劉笑接受中央媒體記者采訪。孫瑞生攝

    之后,他又鉆研抗旱技術,獲得多項技術專利,在呂梁山上聲名鵲起。1996年獲得“首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榮譽稱號;1997年又被團中央授予“首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同時還當選黨的十五大代表。幾年下來,滿載了中央、省、市、縣給予的各種獎勵和榮譽。

    他甚至甩掉了農民的身份,從鄉團委書記,一直當到縣科協主席。

    但當初一心夢想擺脫種地的劉笑,卻偏偏又和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劉笑說,當初是地膜救了他的命。也因為地膜,他相信科技的力量。自此,他一心撲在研究干旱地區的農業發展上,想改變農民“靠天吃飯”的歷史。

    “旱地農業就是要琢磨莊稼的用水規律和降雨規律,開溝覆蓋,保墑集雨,要學會把雨水保存下來,沒雨的時候用?!痹诹挚h薛村鎮陽圪達山的瓜地里,劉笑給記者傳授著抗旱節水的知識。

    “最寬的地膜有兩米,可以做到一膜兩溝三壟四行?!?/p>

    劉笑說,他自己發明的功能復合膜能使用兩三年以上。

    有他的20畝山地西瓜做示范,在四周的山頭上,到處是農戶們的一塊塊瓜地,至少有2000畝。

    “一畝地收入最高能達到1萬元?!眲⑿Ω嬖V記者,有一戶叫薛乃成和魏翠珍的夫婦,種植十幾畝西瓜,這些年每年收入都在十幾萬元以上。

    “瓜地里還可以套種西紅柿,一株西紅柿能產10斤,平均兩元一斤,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眲⑿φJ為,現在的農民只要動腦筋、懂技術、肯下辛苦,不愁掙不到錢。

    山上棗樹成林,紅棗也是當地農民的一大經濟收入。孫瑞生攝

    隨著技術被廣泛應用,劉笑也經常被省內省外的單位和個人邀請去進行技術指導。據了解,他曾一年20多次去到太行山上的高平市石末鄉,幫助這個鄉近千畝西瓜、西紅柿、三纓椒取得了畝均1500元的收入。也曾西渡黃河,用兩年時間在陜西延安完成了上千畝旱地節水農業的示范種植。他還遠赴吉林、甘肅、河南推廣抗旱技術。

    農民們嘗到了旱作農業的甜頭,請教他的人越來越多。他白天在田間進行種植試驗,晚上通過微信指導向他求教的各地的農民朋友,為大家釋疑解惑。

    求教的人太多,忙不過來,他干脆建了個朋友群,取名“草帽大學”。

    2019年5月26日,柳林縣山地西瓜、西紅柿有機種植基地種植啟動儀式舉行。李勤攝

    劉笑向參加啟動儀式的農民進行現場授課。李勤攝

    劉笑說,“草帽大學”的建立起因于今年5月26日在薛村鎮薛王山與馬家山交界處的山梁上舉行“柳林縣山地西瓜、西紅柿有機種植基地種植啟動儀式”,那天一下子去了400多農民,每人頭戴一頂草帽,場面十分壯觀。

    建群不久,入群學習的農民就達到了微信群上限500人,很多外省的,甘肅、寧夏、陜西、安徽、黑龍江,遍布大江南北。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微信群還吸引了浙江大學的教授加入。

    站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塬上,劉笑感慨萬分。他十分坦率地對記者講,為了早日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擴大旱作農業規模,他遭最了兩年的瓶頸期和困惑期,整整抑郁了兩年。

    “方向在哪里?自我價值在哪里?”2017年6月,適逢習近平總書記在呂梁視察,強調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山西農業開始向有機旱作發力。四鄰八村的村民一次次地叩門請教,最終叩開了劉笑的心結。

    劉笑說,從最初人們叫他“劉羅鍋”,到之后喊他“劉總”“劉老板”“劉老師”,現在由于建立了“草帽大學”微信群,人們又開玩笑稱他“劉校長”。

    不斷變換的稱呼,顯示了人們對他更加尊重和信任。

    “想不到這輩子把最不想干的事情干出了名堂?!眲⑿φ虏菝遍_心地笑了。

    關于作者:孫瑞生,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黃河流】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