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是十九大的重大部署。2018年11月23日,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關于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通知》,支持廣西北海等14個城市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廣西北海的入選,是廣西深入踐行“三個定位”的具體實踐和向海洋發展的有力舉措。
一、我國海洋經濟戰略體系的演進
1963年,中國國家海洋局成立;1982年,中國支持《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91年,中國召開首次全國海洋工作會議;1995年,發布中國第一部《全國海洋開發規劃》;1996年,發布《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1998年,國務院發布白皮書《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1999年,發布《中國海洋政策》;2003年,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2008年,批復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十二五”規劃指明“化海洋產業結構”、“加強海洋綜合管理”是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兩個著力點;2013年,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頒布《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2018年,印發《關于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通知》,這些都對我國海洋經濟和海洋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在此背景下,我國海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海洋經濟早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是孕育新產業、引領新增長的重要領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海洋經濟實力提升。2018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3萬億元,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3%;二是海洋經濟布局優化?!笆濉逼陂g,國務院先后批準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北部、東部和南部三個海洋經濟圈基本形成;三是海洋經濟結構調整。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25.1:47.7:47.2,調整為2015年的5.1:42.5:52.4,再到2018年的4.4:37.0:58.6,新興產業和新業態快速成長;四是海洋經濟對外開放加大?!耙粠б宦贰苯ㄔO戰略順利實施,上海、天津、廣東、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相繼設立拓寬了海洋產業合作模式和領域。
二、廣西確立海洋經濟發展的地位
廣西管轄海域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海洋功能區劃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628公里。廣西致力于海洋開發由來已久。1984年,廣西北海(含防城港區)成為我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1992年,中央又確定廣西為西南地區出海大通道;進入21世紀,廣西更是以欽州保稅港建設為契機,致力于打造中國西南第一大港口;2017年,又為廣西的發展提出了“三個定位”的戰略新要求,廣西向海經濟啟動了新一輪發展高潮。
海洋經濟是廣西實現彎道超車的主戰場。第一,發展海洋經濟有利于廣西應對沿海區域競爭。廣西北部灣沿岸及海域作為我國南部海洋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速度慢,開發層次淺,經濟總量小。2017年底,廣西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工作全面啟動,截至2018年末,廣西認定為海洋產業單位3264家,海洋相關產業316家。也正因為如此,后發優勢也更加明顯。廣西要抓住踐行“三個定位”的歷史新機遇,切實提高廣西在未來海洋經濟中的話語權。第二,海洋經濟是廣西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從全國來看,廣西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屬于第三梯隊,大力推動廣西海洋經濟發展有利于釋放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的最大公約數,形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等政策的新動能,為廣西高質量發展拓展廣闊新空間。第三,海洋經濟有利于推動廣西產業結構升級。重點推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的穩步建設,提升“南珠”品牌知名度,發展遠洋漁業生態養殖和漁港經濟區,提升海水產品精深加工和冷鏈倉儲能力,建設國家級水產品加工貿易集散中心,深化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海洋交流合作,將廣西北部灣港建成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國際航運樞紐。
廣西在建設海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獨有模式。截至2018年末,廣西在推進海洋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1+3+5”發展的總體格局?!?”是一個定位,即“一區、一中心、兩基地、三平臺”(全國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中國—東盟區域性國際航運物流中心,國際濱海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南海區域重要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海上絲綢之路經貿合作平臺、人文合作平臺、海洋合作平臺);“3”是拓展三個發展空間,即打造北部灣海洋綜合產業帶,協同推進三大海洋經濟增長域與建設五大海洋產業聚集區,按照“海陸聯動、優勢集聚、功能明晰”的要求,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合理分工的原則,優化海洋經濟區域布局,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形成“一帶三域五區多片”海洋經濟新格局;“5”是構建五個產業,即提升發展海洋傳統產業,重點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扶持壯大相關海洋產業及著力發展臨海工業?!?+3+5”發展總體格局的形成,使得海洋經濟在廣西經濟發展地位中更上一層。
三、海洋產業與北部灣都市的融合
廣西處在中國城市發展軸的南梢,推進海洋產業發展,踐行“三個定位”。打造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兩大核心增長極,為促進廣西與北部灣都市融合創造了新的歷史契機。
第一,明確北海、防城港和欽州的功能定位,強化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同發展格局。北海著重發展電子信息、石化、新材料等臨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南珠特色產業,建設高水平濱海旅游度假區和中國—東盟水產品生產加工貿易集散中心、高新技術與海洋經濟合作示范區。防城港著重發展鋼鐵、有色金屬、核電等龍頭臨港工業,突出發展沿邊貿易和生態旅游,推進北部灣現代物流中心建設。欽州著重發展石化、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現代臨港產業,積極發展海洋生物醫藥和港航服務業。切實以南寧和北海、防城港、欽州市為依托,以海洋為拓展空間,以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為重點,形成陸海一體發展新格局。通過建設以北部灣港為樞紐的西南中南運輸網絡,推動平陸運河的建設,實現真正的江海聯動,形成完善的河海陸集疏運體系。第二,延伸海洋經濟上下游產業鏈,以南寧、柳州、梧州、玉林市為節點,拓寬海洋經濟腹地,加速陸域經濟“下?!?,帶動南寧、柳州、梧州及玉林同步發展。
四、建設港口平臺經濟的示范高地
據《廣西北部灣港總體規劃》和各港口區域比較優勢,目前廣西北部灣港形成“一港、三域、八區、多港點”的港口布局體系?!耙桓邸敝笍V西北部灣港;“三域”指北海港、防城港及欽州港三域;“八區”即廣西北部灣港八個重點發展的樞紐港區(漁澫港區、企沙西港區、龍門港區、金谷港區、大欖坪港區、石步嶺港區、鐵山港西港區、鐵山港東港區);“多港點”即廣西沿海的萬噸級以下小港。
首先,大力發展臨海油氣及石化產業。配合國家做好北部灣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發展相關配套產業,形成石化產業集聚發展。推進沿海液化天然氣(LNG)項目建設,加快原油、成品油支干線管道和天然氣輸配管網建設。堅持原油煉化、天然氣開發與石化工業上下游產業的聯動發展,推進沿岸大型油港和儲油戰略基地建設。以中石化鐵山港及中石油欽州港煉化一體化項目、廣西(北海)LNG 項目后續工程、中海油廣西(防城港)LNG 儲運庫項目為重點,形成油氣勘探開發、煉油、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的鏈式發展,提升石化產業集群對北海和欽州相關工業的輻射和牽引能力。
其次,推動熱電產業的聯動循環發展。合理布局能源產業,控制電廠裝機規模,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依托北海電廠二期、欽州電廠、防城港電廠、防城港紅沙核電、神華國華廣投北海能源基地等項目建設,引導熱電聯產項目與海水綜合利用相結合,鼓勵新建電廠依托臨海區位優勢,探索循環產業鏈發展模式。
再次,加快臨海高端制造產業集聚發展。加強海洋科研與產業化基地建設,培育一批高新技術涉海企業和品牌,建設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力爭將沿海的鐵山港臨海工業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完善鐵山港(臨海)工業區和龍港新城(玉林—北海香港產業園)基礎設施,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探索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和進口資源加工區。逐步建設成為我國承接東部產業轉型示范基地、中西部面向東盟的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五、大力推動濱海國際旅游業發展
以本土化和國際化為導向,加快構建廣西沿海濱海旅游發展新格局。將濱海旅游業打造成為廣西沿海的主導產業,合力構筑泛北部灣國際旅游集散中心、東盟國際旅游合作示范區,建成具有區域特色的濱海休閑宜居城市和中國海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第一,完善沿海旅游基礎設施,扶持一批景區創4A和5A濱海旅游景區,合理發展紅樹林、珊瑚礁生態旅游。建設廣西北部灣國際旅游度假區,發展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新興旅游業態,推進合浦漢文化和東興京族文化主題公園建設,擴大海洋節慶品牌影響力。利用海洋休閑及漁村資源發展海上垂釣、漁業觀光、精品漁村等休閑漁業。積極與東盟國家合作,推出廣西—東盟跨國游精品線路、自由行、落地簽、免稅購物等業務,構建中國—東盟濱海旅游合作圈。
第二,以發展跨國旅游為重點,加快打造區域性國際濱海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泛北部灣郵輪游艇基地,逐步發揮北海和防城港作為北部灣旅游圈中心城市的樞紐和輻射功能。完善北海和防城港郵輪??扛叟涮自O施,打造北部灣跨國海上黃金旅游線路和泛北部灣國際郵輪旅游線路,大力發展郵輪經濟。
第三,海洋文化與會展服務業。大力推進文化與旅游、商貿服務的深度融合。加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利用。實施廣西海洋文化提升戰略,充分發掘南洋文化、疍家文化等特色海洋文化內涵,建設廣西北部灣博物館、北部灣海洋生物展覽館及“一帶一路”藝術品交流中心,營建北部灣海洋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