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宣布,距今5800年前后,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
這是目前關于中華文明起源最權威的研究成果,為重建中國上古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等一等,黃河長江我都服,西遼河?
不為人知的“中華文明第三極”
看一個人的身價,要看他的對手??匆粋€人的底牌,要看他的好友。
長江全長6300余公里, 世界第三位, 橫跨19個?。ㄗ灾螀^),流域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 世界第五大河,橫跨9個省(自治區),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
作為中華文明搖籃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孕育了舉世矚目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近年來考古成果豐碩,一直是大眾關注的重點。
西遼河就像是流落在民間的王子,不為人知。西遼河孕育的紅山文化對中華文明有什么特殊貢獻?它到底有沒有資格和長江、黃河并列呢?
公開資料顯示,西遼河長度400多公里,流經省份蒙、遼、冀等3省,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
西遼河長度僅為長江的7%, 流域面積四舍五入才到長江流域8%。她有何德何能,與長江、黃河并列呢?
讓我們把時間的視角拉遠。地球現在處于一個開始于1.1萬年前的間冰期。在間冰期里最溫暖的階段叫“大暖期”。大暖期大約開始于8200年前,結束于3300年前。這個時候,溫帶變成了亞熱帶,寒帶變成了溫帶,冰川化作河流,沙漠變成綠洲。
紅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存在于7000年前到5000年前,正處于大暖期之中。這不是巧合,適宜的氣候條件,是文明誕生的搖籃。
紅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遼河地區,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中游地區,河姆渡文化出自長江流域,這都是當時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時間拉到近代。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研究我國人口密度后,畫出了一個簡單的45°線,被稱之為“胡煥庸線”。這條線的西北一側,有中國64%的土地和4%的人口,而東南一側,有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
80年過去了,我們看一看NASA全球夜間地圖,可以發現,中國的人口分布,依然大致如此。
地處大興安嶺東南麓和燕山北麓夾角地帶的西遼河流域,大體上位于東經117°~123°,北緯41°~45°之間。在中國地理上,這里是銜接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帶,同時也是中原農耕區與北方游牧區的交錯區域。
專家考證,西遼河上游地區的五千多年前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并以粟、黍為主。同時狩獵、家畜飼養、漁業、采集也占有重要地位。
讓我們把地理的視角拉高。就世界范圍而言,西遼河地區屬于歐亞大陸草原通道南緣東端,瀕臨北太平洋西岸,這種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意味著古代的西遼河地區,處于連接中國南北和溝通世界東西的交通要沖,因此成為多種經濟類型交錯、多種民族成分雜居、多種文化因素薈萃的中心帶之一。
據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的研究,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有一條最早的玉石之路。從阿爾泰山丹尼索瓦洞穴中發現的距今約3~4萬年左右的綠泥石手鐲,到玉、石制品高度發達、距今約2萬年左右的貝加爾湖西側馬爾他遺址,再到距今9000年左右的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的跟馬爾他風格極其類似的玉器,最終在距今約8000年的興隆洼文化和距今約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時期形成了一個中國地域內最早的玉文化高峰。
這就是歷史上的西遼河地區所以能夠產生出富有生機、極具創造力的紅山文化,從而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策源地的原因。
那么,在13.7萬平方公里的西遼河流域,到底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讓她贏得和長江與黃河---中華文明搖籃同等地位呢?
中華文明第三極重寶史上第一次集體亮相
玉玦形龍 紅山文化高13.5、寬10.1、厚3.3、孔徑3.2-4.3厘米 朝陽半拉山墓地出土(M12:1)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2014年“公安部督辦第一號案”,就是朝陽市紅山文化遺址保護區大量珍貴文物被盜,古文化遺址遭到嚴重破壞。涉案5名被告被判處無期徒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追繳被盜文物最多、單案抓獲犯罪嫌疑人最多的案件。
“這些文物的出土代表了該時期生產工藝的水平、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很多文物是首次發現,填補了考古發現的空白”。
紅山文化,發源于西遼河流域的核心區,大致分布在內蒙古與遼寧,距今6500—5000年,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1935年紅山文化遺存被首次揭示;1954年紅山文化被尹達先生正式命名。
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初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大型中心性祭祀遺址發現以來,對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的認識得到實質性提高,并由此引發了對于中國文明起源總體格局的系列討論,涉及文明的概念、文明的要素、文明時代的劃分、中國文明起源的模式與特征、一元性或多元性等諸多問題。
“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因此也上升為中國文明起源總課題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面積大,而且跨省分布,紅山文化考古、研究和展覽,一直是各自為政。
為了踐行總書記文化自信的指示,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國內第一次匯集遼、蒙、黑、吉等省區歷年紅山文化考古發現主要成果,全景展現紅山文化完整脈絡和獨特內涵的展覽10月1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啟幕。
據遼寧博物館館長吳炎亮介紹,許多珍貴文物為首次面世。展出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展品246件,其中遼博、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48件,外借展品件98(包含赤峰學院種子標本)。一級品40余件。
遼寧省博物館,前身為1949年7月7日對外開放的東北博物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是中央與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12萬余件,尤以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和晉唐宋元書畫等最具特色和影響。
展覽中特別珍貴的文物有玉玦形豬龍、玉C形龍、玉勾云形器、玉斜口筒形器、玉人、玉鳳等紅山文化玉器,以及新發現的紅山文化人物雕像。
(玉獸首端飾 紅山文化 長6.1、寬4.5、厚2.4厘米 朝陽半拉山墓地出土(M12:4)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專家介紹,考古發現和研究結果表明紅山文化對中國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進程,以及商周乃至中華文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天,當你走進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位于第一層玉器展廳,可以看到大量來自紅山文化的出土文物,其中包括玉豬龍、玉龜等。
而距離國博東側僅2公里的華夏銀行總部,大大的玉豬龍標志赫赫在目。
紅山文化的出現表明,遼西地區跨入文明的門檻,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對中原地區的古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已故的中國考古大師蘇秉琦先生在考察紅山文化之后,提出中國文明起源“滿天星斗論”,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多元一體模式”與文化之間的碰撞融合機制。
從考古大師到盜墓賊,從國家博物館到華夏銀行,大家為什么都這么關注紅山文化呢?紅山文化的魅力來自哪里?
紅山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北京天壇
在北京城南,離紫禁城不遠,有一座宏偉的建筑——祈年殿。在它的南邊,是漢白玉欄桿筑起的三層祭壇。這里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冬至舉行祭天大典的地方---天壇。
神奇的是,這種三層起壇、天圓地方、沿中軸線左右布局的建筑理念,連同北廟南壇、敬天法祖的傳統,早在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就已出現,并且綿延至今。
牛河梁第二地點積石冢與祭壇
牛河梁為一規模宏大的建筑遺址群,在占地50平方公里的諸多梁崗上,散布有40多個遺址點。
牛河梁第二地點積石冢與祭壇。中間祭壇像北京天壇的圜丘,后部積石冢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方基。
比起“鬧中取靜”的北京天壇,牛河梁祭祀建筑群更顯恢宏和開闊:方圓50平方公里群山,女神廟雄居海拔600多米梁頂,祭壇、積石冢、大平臺、金字塔等40多處祭祀性建筑,星羅棋布在周邊大小山頭,既錯落有致,又遙相呼應。讓人登高一望,5000年輝煌文明盡收眼底。
西遼河流域,5000年前的“天壇鼻祖”與后世祭祀址無論類型、結構、組合,還是布局都驚人神似,而且一脈相承。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原始的意思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就是祭祀。專門研究故宮建筑制度的于倬云看到現場后一錘定音:牛河梁的祭壇就是中國古代建筑三臺的“鼻祖”!
遼寧省文物考古所榮譽所長郭大順說,“在體現祭祀建筑的規范化方面,作為紅山文化最高層次中心的牛河梁遺址最具典型性?!?/p>
郭大順說,“由祀而禮、由巫而王”是中國特色的文明起源之路?!岸Y莫大于敬天,儀莫大于郊祀”,從上古到明清,縱橫數萬里,橫跨幾千年,敬天法祖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胎記,一脈相承,代代相傳。
吳炎亮館長介紹,紅山文化對中國禮制發展歷史的作用和地位已經得到了考古學業界內的認可。
“本次展覽我們將用出土文物來解讀古人如何祭祀天地和祖先,甚至崇拜動物造型?!?/p>
“禮出紅山”,這就是紅山文化之于中華文明最大貢獻之一。
(紅山文化之石雕人頭像)
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底層操作系統
甲骨文(像許多打著繩結的玉串)
(壴,有腳架的建鼓),表示擊鼓獻玉,敬奉神靈。
商代甲骨文“禮”字(上圖所示),包括兩個象形的部分,下邊的“豆”表示盛放祭品的容器,上邊的“曲”表示在器皿中有兩串玉器。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玉器大量用于祭祀天地神鬼的禮儀功能。
以玉為葬。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非常精美的玉器,包括玉人、玉鷹、玉龍、玉龜等器物。
如果細咂摸下,硬度在4.5-5.5之間的玉,在今天如果不用電動機械,加工起來也不容易。在紅山文化特殊的時空出現,意義非同尋常。
都說“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那么能玩得起玉,絕對是貴族中的貴族。因為按照當時技術,開采和加工一塊玉石可能耗時數年時間。
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距今4000前,也就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前夜,用玉做禮器的現象,好像突然就降臨到了華夏大地,從關東到關中,遍地開花。
文化中國的起源,正是由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創造的玉器文明帶來的。由玉的靈性產生出的文化精神,創造了古老的文化傳統,也塑造了中國人獨特的氣質。
結尾 走向世界的紅山文化
文化,是以千年為單位的。它不會憑空消失,因為時間就在那里;它也不會被輕易打敗,因為它的護城河是那條浩瀚的時間之河。
蘇秉琦先生說“考古的根本任務在于要對中國文化、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做出正確回答。我們考古學是大眾的事業,總歸要還給大眾些什么,這是行業的本分?!?/p>
文明源頭的璀璨星光跨越時空,化為每個人內心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照亮中華民族未來前行之路,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解讀。隨著文化自信的升騰與凝聚,以玉為美的中華民族的文明,必將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的財富。
關于作者:吳勇,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站長